课堂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学习科学与教学变革》一书的第二章的最后部分(P46)提出了一个分析课堂的理论框架:
基于学习教学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教和学的各要素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以下特征(下面的8个要素及相关内容来自于书本中的阐述,也融合进去了我的一些理解。这是我读书的习惯,摘录往往成为了学习随笔。):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建构者
2.教师:是学习活动设计者、组织实施者、学生建构和探究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3.知识:多样化的、多类型的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4.知识及与真实世界的关系:知识是工具和方法,是有效理解真实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它不是真实世界的表征。
5.学生与知识、真实世界的关系:学生建构知识和知识结构,不能以记诵知识、程序代替对于真实世界的探索。
6.教师与知识、真实世界的关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
7.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设计活动并组织实施、指导和支持学生的探索与建构。
8.学生与学生关系:学习同伴,合作关系,理想的学生间关系。
建构学习中心的课堂,落实基于学习科学、以学习者为主体,就需要正确处理课堂中各要素的关系,根本的做法就是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引导和支持学生在独立+合作中进行探索,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传统的以学生、教师、教材为基本要素的分析和设计课堂的方法,显然是把复杂的课堂简单化了,虽然操作起来很方便,但是实际的教学效益却受到了限制。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初期,掌握已有知识就能适应社会生活与生产的状态下,还可以应付的。
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创新劳动,简单化的课堂显然是不适应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了。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情境化的、实践化的、探究化的学习,而不能只有简单地“复述、记忆”式地学习。上面这个8要素的分析、设计教学的方式,应该是更能适应当代课堂教学追求的,值得研究,值得教师们在实践中尝试和完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