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鱼”汤,不仅专治烧心反酸,而且最养女人【一点资讯】

本文指导专家: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大科行政主任。

“黄主任,上次熬中药,有个闻起来略带腥味的是什么啊,配上它肚子竟然没那么痛了?”李阿婆近日老是感觉上腹部胀痛不适,因此黄主任建议完善胃镜结果发现有胃溃疡,于是专门寻求中药治疗。用药后,李阿婆的症状大大改善,而这小小的处方中就有这味特殊的中药——海螵蛸。

01 什么是海螵蛸?

螵蛸本来指螳螂之卵房(也称桑螵蛸),而海螵蛸因外形与之相似,且产自海洋,故称为海螵蛸。海螵蛸为何带着独特的海鲜腥味?因为它是由乌贼科动物(墨鱼)的内壳制成,所以又被称为乌鲗骨、乌贼骨。常见的炮制方法是将原药材除去杂质(硬壳)后干燥入药。

中药的性味功效离不开其独特的生长环境,海螵蛸来源于海洋,其性温,味咸、涩,归脾、肾经,具有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的独特功效。

02 海螵蛸的功效

■ 制酸止痛

药物的功效离不开其所含成分,海螵蛸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以中和体内的胃酸,减少对胃的损伤和刺激,缓解由胃酸过多的上腹痛、反酸、烧心等不适,是中药界的“达喜”。同时,一些研究发现,海螵蛸里面的海螵蛸多糖不仅有中和胃酸的作用,还具有保护粘膜、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因此,中医常将海螵蛸和浙贝母(乌贝散)相互配伍使用,加强了海螵蛸制酸、促进黏膜修复的功效,同时利用浙贝之性,清热散结,软坚化痰,使制酸而不留邪。

■ 收敛止血

海螵蛸因其收涩之性,可以用来治疗出血疾病,比如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器官的出血,特别可以用来治疗崩漏,方如固冲汤中将海螵蛸与茜草配伍,固摄下焦,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也可用于治吐血及鼻衄不止,《圣惠方》记载:“乌贼骨,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二钱。”

■ 涩精止带

海螵蛸味咸入肾,对于肾不藏精导致的滑精、带下过多有特殊效果。如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清带汤,此方在使用收涩之品的同时又暗藏开通之意,使用了来自《黄帝内经》的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乌铡骨即海螵蛸,茹芦即茜草,是二药为开通之品,而具收涩之力,能开能通,相得益彰。

■ 收湿敛疮

海螵蛸的功效离不开它的收敛之性,在内可以收敛胃部的损伤,在外则可以收敛皮肤的“疮疡”,海螵蛸粉可以用来治疗浅度溃烂期褥疮,海螵蛸具有良好的摩擦和吸附作用,如同盖上一层保护膜,促进伤口的愈合。此外海螵蛸可治阴囊湿痒,如《医宗三法》记载:“乌贼骨、蒲黄、扑之。”

总的来说,海螵蛸的特点在于“涩”,因此,海螵蛸的使用要格外的注意,以免留邪,要注意适当配伍理气、活血、祛痰、化湿等“开通”之药。因其性温,阴虚多热者不宜多服;因为海螵蛸富含碳酸钙,钙剂服用过多容易导致便秘,所以便秘者不宜久用。

‖ 食疗方推荐

党参墨鱼排骨汤

材料:党参20克,带骨墨鱼干1个、排骨300克、姜3片、盐适量。(2人份)

做法:党参及带骨墨鱼干洗净,清水浸泡至软,切成条,排骨入沸水中焯烫后沥水,放入汤锅,加入敲碎的墨鱼骨和姜片,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补肾,抑酸护胃。

适合人群:脾胃虚弱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见胃脘疼痛,反酸烧心,面黄肌瘦,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弱等。

✔ 党参性平,味甘,归脾、肺经,能健脾益肺、补气养血。

✔ 墨鱼性平,味咸,入肝、肾经,能养血滋阴。墨鱼肉富含高蛋白、脂肪含量低。中医认为它的主要作用是滋补肝肾,入肝能养血,入肾能滋阴,因此古人说它“最益妇人”,其实它对经常熬夜或刚手术后的病人也很适合。

✔ 墨鱼骨即海螵蛸,含有碳酸钙,能制酸止痛,缓解溃疡病胃痛反酸等症状,促进溃疡面吸收,阻止出血,因此常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

✔ 几者搭配一同煲汤,健脾补肾,抑酸护胃,适合脾胃虚弱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食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