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家:如何通过自主阅读有效提升孩子的识字能力?

本文共3880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作者 | 朱新娜    来源 | 果壳童学馆(ID:guokr_kid)

学龄前识字不建议用“强化识字”的阅读材料

如果你有一个刚刚开始有识字意识的孩子,可能会发现,孩子们在一开始认字的时候,通常会将一个字作为一个整体的图形来记忆,也就是说,他们记一个字就是在记一幅图。
这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所有孩子学习识字的第一个阶段。通常,孩子掌握人生的前几十个字词时,就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是个很可能“没效率”的方法,但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
为了研究这一规律在汉语儿童中的发展情况,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兢和刘宝根教授,曾经对上海5所幼儿园的孩子阅读,进行过一项研究。
他们通过观察儿童阅读时的“眼动”,即儿童对书面信息的关注情况,比如点、关注时长、关注轨迹等,让孩子完成一些汉字部件的判断任务等发现:
孩子们从刚上幼儿园到学龄前,阅读成长的轨迹差不多是从两三岁时只会“关注图像”,到四五岁时“关注图像的同时也会关注文字”,并在学龄前阶段后期,逐渐变成“文字和图画联合注视”。
▲眼动是有关儿童对书面信息的关注情况,比如关注点、关注时长、关注轨迹等
而且,4-6岁这个过程中,“儿童认识汉字的整体倾向也会慢慢消失,部件概念越来越清晰”。
由此,研究建议——学龄前儿童的早期阅读,应该读丰富的图画书,让儿童自然地经历从图像到文字的阅读和读写发展过程。这样,有利于刺激和促进孩子的书面语言学习和发展。
不建议让孩子读以认字为目的学习阅读材料。这些材料识字效率可能很高,但是,却有可能影响和干扰儿童汉字学习的正常的发展程序。

在阅读中提升孩子的文字学习能力

训练式的识字,短期内可能确实是学得快了。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让孩子丧失兴趣,反而没有什么好处。
那么,有什么办法帮助孩子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顺便提升一下识字的能力呢?
实际上,根据儿童阅读“眼动”的研究,有很多方法都能够提升儿童在阅读中对文字的关注程度。
比如,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重复阅读,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给孩子多留一点消化吸收的时间;还应当选择更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且难度适宜的图画书等等。
接下来,再来具体解释一下:

1

尽可能地重复阅读

现在的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我们经常看到爸爸妈妈晒藏书的帖子,甚至有的家庭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囤了几千本书了。
可是,但凡认真地开始亲子共读的家庭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更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同一本书,听同样的故事。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别看家里囤了几千本,被他们“翻牌子”的书可能并不是很多。
熟悉的书就像可靠的老朋友,给孩子们安全感。重读最喜欢的书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到愉快,而且对学习文字和阅读技能都非常有帮助。
有研究显示,4~5岁的儿童第一次阅读一本图画书,到重复阅读7次后,对文本的总关注从5.96%增加到10.8%。
而一项英国心理学家关于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发现,与在不同的新书中遇到相同的单词相比,儿童通过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来掌握新词汇的速度更快。在孩子学习新单词、短语和句子结构的过程中,多次阅读同一本书比一次阅读不同的书效果更好。
而且,当一起重读一本书时,我们和孩子之间围绕内容的对话,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孩子对内容的理解,会随着更好地了解人物和注意页面中的新事物而加深。
此外,阅读的重点也会从理解故事中发生了什么,转移到人物、主题、细节的知识点等等方面。儿童在反复阅读过程中,对问题的回答也会变得多样和复杂,能够做出更多的联想、判断和深入的评论。
当然,了解了这些情况,在亲子共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将每次阅读的重点做一些调整。比如,针对大一点的学龄前儿童,我们可以在某次阅读中加入指读,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注视到文字。

2

阅读时,给孩子留足够获取信息的时间

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在家里做一个简单的观察,记录一下亲子共读和孩子自主阅读的时候,翻同一页书所用的时间(前提是孩子注意力集中的阅读)。
你可能会发现,孩子自主阅读一个页面的用时更长。但是,亲子阅读常常由大人引导,有的时候我们会忘记孩子的节奏,读完文字就直接翻到下一页了。
实际上,儿童获取信息的速度要比成人慢。所以,我们要多都给孩子多留一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于信息的提取时间就越长。
相应地,给年龄比较小的孩子选择图画书时候,要选择那些信息简单,有内容重复性的。这样,他们可以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点上,从而更有效的阅读。

3

选择难度适宜的好书

买书的时候,要尽量避开那些“文配图”式的图画书。具体讲就是,图画仅仅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装饰,这样的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画书,它的图片缺乏叙事功能,干瘪乏味,而这部分又恰恰是儿童在阅读主要关注的内容。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曾经在他的书中提到,图画书里的图和文之间应该是相乘的关系,两者互为补充。
读这样的书,孩子通过“听”和“看”都能获取到有用的、而且是不同的信息,然后,再自行加工理解,这个过程让他们获益良多。
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晚安月亮》,文字与图片都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诠释了一个故事。
此外,就是要选择难度适宜的绘本。研究发现“当文本难度适合儿童阅读水平时,儿童会花费更多时间在文本上;当文本难度超过孩子阅读水平时,则会对文本的关注减少。”
西方流行的“五指选书法”可以作为选书时的一个参考,供家长辅助使用。
0-1个手指:太简单了。
2-3根手指:刚刚好。
4-5根手指:太难了。
竖起两到三根手指是最理想的书。

学龄前应该为未来的阅读学习储备哪些能力?

我们常听说,要让孩子尽早开始“自主阅读”,但这个词并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为让孩子提前大量认字,自己抱着书阅读。
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应更多关注的是:

儿童在阅读时候视觉的注意力情况;

是否能够从阅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提取到重要的信息;

能否理解故事的先后顺序;

能否将口语字词和书面符号对应起来;

会不会发问,会不会把在书中看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

......

学龄前孩子应该为未来的阅读学习储备一些“底层能力”,这可能比一下子认很多字要重要得多。北京师范大学的钱志亮在他的《入学早知道》一书中提到过:对幼小衔接阶段对阅读有影响的重要能力——视知觉能力和知觉转化能力。
具体解释的话,比如在视知觉能力里有视觉的辨别能力,比如相似的数字、字母、汉字是不是能够辨别清楚?6、9,2、5会不会经常认反?字母b、d,p、q是不是能辨别清楚?等等。
这些是上学后学习阅读的基础,辨别能力弱的孩子,阅读学习的速度会比同龄的孩子慢。
钱志亮建议家长多做些“找不同”和“整体局部”的游戏进行训练,比如,两幅看似相同的画中,有哪些细节不同;这只脚属于哪个动物等等。
知觉转化能力是听觉——动作——视觉是不是能转化自如。
比如,听到老师读的文字,是不是能够写出对应的答案。尤其是类似“这是一只红色的长着蓝色斑点、黑色眼睛的小鱼”这种可能需要脑筋转个弯的问题,孩子能不能很快反应过来。
以及孩子是不是能够将书面符号与他听到的口语对应起来,从而习得字词——这也是学龄前自主阅读强调的一种能力。
1985年,英国心理学家Uta Frith提出了一个大脑如何获得阅读能力的三阶段模型:
在文章一开始,我们提到了第一个“图形阶段”,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这种策略就会变得越来越无效。
这时候,孩子们会进入识字的第二个阶段,运用字形-音位对应规则来识记字词,这个阶段孩子的词汇量迅速增加。
然后,第三个阶段是正字法阶段,就是对对汉字部件、部件的位置、声旁形旁功能等都熟悉掌握的阶段。
后两个阶段,孩子们主要在小学阶段学习,慢慢地,孩子会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阅读者。
而作为父母,我们还是尽量保驾护航,不要用错误的方法拔苗助长吧!

来源 | 果壳童趣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