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游《浙游日记》

古人交通不便,或者年老体乏,挂山水画于四壁,观赏卧游。江南酷暑湿热,我吹着空调,对付着坚决在家、不肯去任何兴趣班的小儿,抽空读几页《徐霞客游记》,身不能至,在心里卧游。

徐霞客的旅游偏好和现代的背包客相似,不走寻常路,爱去荒郊野岭,最喜欢四野无人皓月当空,现代人发朋友圈,他写日记。他几十万字的游历日记中,我觉得《浙游日记》一篇最亲切,因为这篇中的山水我大多去过,一个个地名读起来分外熟悉,而且里面还琐碎的记录了见了什么朋友,买了什么东西,读了像跟着他后面走了一圈。

读《浙游日记》第一个体会就是古人游历的乐趣首先来源于“慢”,徐霞客和一位朋友深秋时候雇一艘小船,上午从苏州阊门发舟,一路流桨摇楫,行七十里,晚上到昆山。而现在从苏州古城区到昆山最快的路大约一百里,开车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花一天的时间从苏州摇船到昆山去简直匪夷所思。

但是我们速度快了,所见的风物却大为减少,风驰电掣间树木村镇都成了一段模糊的影子,手摸不到流水,脚踩不着泥土,耳朵听到的是交通噪声,心里恨着堵车。怪不得以前一天似乎很长很长,缓慢的行走间,雾散、鸟鸣、风动、日影、叶落一一入耳入心,从拂晓到傍晚,人感受到丰富细致的变化,而现在动辄一日飞越大洋,数时由南至北,但却觉得时间飞快,没有什么记忆留存。

在《浙游日记》中,徐霞客如果没有登山,一般一天至多走七八十里水路,比如,从嘉善到乌镇用了一天半,从桐庐到兰溪也行了一天的船,我们再也没有耐心去走这样缓慢的行程,我们的旅行单位以百里千里计,不再是一里一停,一村一歇,错失的也不计其数了。

慢不仅因为交通工具慢,也因为人心不急,游玩不是直奔名川大山,还要这里拜访一个朋友,那里碰面一位知己,悠哉游哉。徐霞客出行前,有朋友来了,好吧,喝酒到半夜,乘醉从江阴到了无锡,去看看两个朋友,顺带帮人带一封家书,再饮至深夜,到了苏州半塘,还帮一个朋友买把当地的竹椅,再请一位落魄的老友到船上小酌,到乌镇、杭州当然还要去拜访朋友,朋友不在家,朋友的两个儿子接待一番,到了交通繁华的地方,再写写信,请人寄给无锡的朋友。至于到了山里,山里还有隐士和僧人,留饭停宿也是常事,交好的还会送点仪程。

你看,徐霞客的一大半游趣在山水,一小半在路上的访友,从无锡到兰溪,现代人半天的车程,他走了二十七天,走走停停,看了十几个旧友,结交了七八个新知。我们现在微信朋友几百上千,似乎朋友遍天下,朋友圈天天更新,似乎人人都很熟络,但出门一趟,有几个朋友的家自己可以去敲敲门问候一下?有哪个朋友让你惦记着要写封信述说一下旅行的见闻?

古人的旅游趣味在于慢,也在于简单,没有五星宾馆,没有豪华料理。徐霞客的时代江浙水多,旅行主要靠船,晚上也不找宾馆,住在船上,村头野渡、江口滩头哪里可以停泊,就在哪里过夜,船家解下帆,月亮升起来了,便可以睡了。想象一下,江清月皎,一碧如洗,枕波而眠,现代人什么时候有过这样寂静的让人诗意勃发的夜晚?

至于在陆路,徐霞客在山里就求宿寺庙,在村里睡人家祠堂,那时候的寺庙不卖门票,也不卖签文香烛,而且每座山都有几个寺庙,偶尔一个道观。有时,半山里一个庙只一个和尚,和尚睡前殿,客人睡后房,有饭吃饭,有粥喝粥。 在兰溪郊外半夜投宿,旅店主人觉得太晚,不肯开门,他就和路人一同“至西门外,同宿于逆旅”,我估计这逆旅大概是露宿野外的意思。

人情来往也简单,善写字的朋友会写一幅字祝贺另一位朋友的老母生辰,托他带回去。陌生人赠烛或者赠黄粱饭,他回赠一把扇子或者一把杭伞。

至于食物,徐霞客很少提及, 除了说到在兰溪一家面肆,觉得面好吃,忍不住一个人吃了两人份,日记其他都是关于如何探山涉水,寻朋访友。

因为简单,所以随意,没有严格的飞机航班火车时刻表需要关注遵守,鸡叫了吃早饭,天亮了启程,晚上如果月明风利,就多走上一二十里路,不然就停船入睡。

陆路好走的时候,走陆路,没有陆路,一路换船也方便,走在溪边,群山四远,见有小舟溯流而上,就招手附之。

《浙游日记》读着亲切,因为徐霞客不做作,他写这篇的时候已经四十九岁,按他自己的话是“老病将至“,已经不是文青,不会强做愁,更不用晒朋友圈。他在灵隐寺,看到”丽妇两三群接踵而至,流香转艳“,觉得是一个奇遇,老老实实的写在日记里,用我们的大白话,类似于:”今天见到一群美女,好运气啊。“

他在金华双龙洞,看到石隘下有水流,就借了洞口人家潘姥姥的澡盆,脱光衣服,衣服放在盆里,赤身伏水,一直游到内洞里,胆子真大!

读《浙游日记》,我想起一个朋友说她小时候,每年过年,家里祖辈都要从苏州一路坐船到杭州烧香,来回要一个多星期,小孩子们在家守着难得的好饭菜,也要忍着馋,吃素,直到祖父母回来,她那时候觉得从苏州到杭州怎么要那么久!

我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缓慢的行路,从乡下到南京简直是去遥远的外国,星星还挂在天上,黑夜里就起来,走河堤,走到雾蒙蒙的镇上,再坐车到县里,然后转车到南京,过威风的南京长江大桥。还有一次从盐城回家,中间几次在路边换车、等车,还要在淮安住一晚,第二天才能到家。现在从家里到南京不过两个多小时车程,到盐城也不过一个半小时,那时候出行那么慢,人也安得住心,可惜当时没觉得头顶繁星、清波在侧有什么稀奇,一个字也没有写过,写作文回回只会写小明拾金不昧,小红五讲四美。

好在古人有游记,热暑天读《徐霞客游记》,可以卧游,可以静心慢性,从容自在游。

(0)

相关推荐

  • 黄山(十五)——梦笔生花,已非原松

    梦笔生花,海拔1640米,坐落于黄山北海的散花坞内,与笔架峰相近,为黄山胜景之一.若干年前,梦笔生花的"笔尖"上长着一棵盘旋曲折的古松,松枝伸展,犹如盛开的花朵,故得名.传说古代文 ...

  • 黄山——始信峰

    黄山"始信峰"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其一,明代黄习远(吴中名人,一生好入名山游,著有<黄山游纪>)游黄山,至此峰,眼前异松怪石,突兀奇峻:身在其中,如入画境:云生雾 ...

  • 【 古人的 旅行日记…】

    【 古人的 旅行日记…】

  • 《徐霞客游记》Day2:千古奇书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享受亲子阅读的时光       桃子姐姐领读 往期音频 <徐霞客游记>Day1:游记的由来 各位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收听亲子共读栏目,本周桃子姐姐会 ...

  • 共盼春来

    共盼春来 今天是周五,也是大年初一.今年你是在哪里过年?有没有想对我说的话,可以写在下面. 我洗脸刷牙刮胡子,收拾干净后坐在电脑旁边,泡脚音乐这次不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可以闲聊闲聊.   过去的一年 ...

  • 为何古人老是游山玩水?钱从哪里来?李白不上班怎么玩得那么潇洒

    最热实拍:在当代,很多人都向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惜,被世俗困扰着的我们,每天却在为生活而奔波.钢筋水泥铸造起来的都市从林,将每一个人牢牢匡住,每一个工位就仿佛一个牢笼,巨大 ...

  • 再见2020,祝福开启2021的春天

    浪淘沙.抒旦日 文/徐霞客 吾眺远天边, 一笑隔山. 红尘不问尽云烟. 障目光环, 道影赞石顽. 眨疫又流年, 锁住凡关. 鼠伤飞逝丑牛缠. 残叶冬寒, 旦日祝遥绵. 江城子.抹疫换新颜 文/徐霞客 ...

  • 浙游日记

    ( 浙即今浙江省境,古亦简称"越",徐霞客曾遍游余杭.临安.桐庐.金体.兰溪等地. 徐霞客游浙江的时间是公元1636年.他从家乡江阴出发,由锡邑(今无锡市).姑苏.昆山.青浦至杭州 ...

  • 【诗词分辑】韦树定|浙游诗选

    [浙游诗选] 乙未秋八月十九日凌晨抵杭,诸旧识招我于滨江,痛饮雄谭,不无感慨.忽而风雨骤来,归榻乃闻钱塘潮怒涌之声,推窗凭栏,惜夜深迷糊,不可尽观其势也.枕上得此绝句 饮罢雄谭气尚豪,江风吹雨乍萧寥. ...

  • 奇景老君山,大美栾川双卧7日游

    (一)行程中所列时间,车程,游览时间等均为参考,具体顺序以导游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二)签火车票不保证统一车厢,具体座位,提前报名安排中下铺,以实际出票为准 (三)此报价为综合报价,如遇客人身体不适等 ...

  • 《徐霞客游记》游盘江桥日记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戊寅四月二十五日 晨起,自鼎站西南行.一里余,有崖在路右,上下各有洞,洞门俱东南向,而上洞尤空阔,以高不及登.路左壑泉已成涧,随之南半里,山回壑尽,脊当其前,路乃上跻,水则自其下入穴.盘折二 ...

  • 《徐霞客游记》游白水河瀑布日记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二十三日 雇短夫遵大道南行.二里,从陇头东望双明西岩,其下犹透明而东也.洞中水西出流壑中,从大道下复西入山麓,再透再入,凡三穿岩腹,而后注于大溪.盖是中洼壑,皆四面山环,水必透穴也.又南逾阜 ...

  • 《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日记陕西西安府华阴县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二月晦 入潼关,三十五里,乃税驾西岳庙①.黄河从朔漠②南下,至潼关③,折而东.关正当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连华岳,惟此一线为东西大道,以百雉④锁之.舍此而北,必渡黄河,南必趋武关,而华岳以 ...

  • 《徐霞客游记》游武彝山日记福建建宁府崇安县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二月二十一日① 出崇安②南门,觅舟.西北一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温岭关,合注于县南,通郡.省而人海.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峰横欹,一峰独耸.余咤而瞩目,则欹者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③.峰南一溪, ...

  • 游叔豆瓣日记

    孩子跟谁姓的问题,中国人有一个世俗规则:1,男方娶媳妇,女方属于出嫁的,孩子跟男方姓:2,女方招赘的,孩子跟女方姓:3,新形势下的新风尚,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婚后生两个孩子,各随一个姓,一切费用理论上两 ...

  • 【河南】《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游杭三日记》

    游杭三日记 公元1992年11月1日中午12点多,在复旦大学求学的我,终于在上海火车站接到了朝思暮想的妻子和方向.向敏两个儿子,我先陪同从没出过远门的妻儿在上海外滩.静安寺.人民公园等游玩了两天,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