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对吗?—“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二百三十
“知足常乐"对吗?
隗嚣反叛刘秀,刘秀决定御驾亲征。原来是隗嚣的部将马援为刘秀折服,归附了刘秀,还给刘秀设计攻打隗嚣的方案。刘秀派马援去策反隗嚣的部下和陇右的羌族。
后来,刘秀部下将领来歙从山路袭取略阳,隗嚣亲自领军围攻来歙。刘秀于是率领众将西征隗嚣。太中大夫王遵成功策反了隗嚣大将十三人,十六个城,十多万士卒。略阳之围成功解除,隗嚣逃向西域。
刘秀派人给隗嚣送信说:“现在你投降,可以父子相见,平安无事。高皇帝(刘邦)说过:'田横回来,大的封王,小的封侯。’如果你和黥布一样誓不投降,那就随你的便。”隗嚣终不肯投降。于是刘秀杀了他的儿子隗恂。
由于后方颍川有农民起义,刘秀留下吴汉、岑彭等将继续追击隗嚣,自己返回洛阳。不久,在公孙述援助下,隗嚣击败汉军,吴汉等因粮食吃完退军。隗嚣收复几个城。
然而这只是隗嚣的回光返照,这个时候隗嚣和部下们连饭都吃不饱。建武九年,隗嚣又病又饿,忿恨而死。隗嚣部下拥立了隗嚣的儿子隗纯。
刘秀派来歙等将继续征讨隗纯。建武十年,来歙在落门大破隗纯,隗纯投降,陇右平定。
陇右拿下之后,刘秀写信给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这是成语“得陇望蜀”的由来。
这就像百万富翁想成千万富翁,千万富翁想成亿万富翁一样,是几乎所有人的通病。
你怎么看待人“苦不知足”和“知足常乐”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如同项目生命周期一样,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自己想要做和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每个阶段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我认为“苦不知足”和“知足常乐”是人生、组织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心态。创业阶段往往“苦不知足”,因为不知足,才能不断进取。当时刘秀正值壮年,而统一中国的大业也近在咫尺,因此不知足能加快这个步伐,更加坚定项目成功的目标。
而同样是三国,曹操击败张鲁,占领汉中后,就没有得陇望蜀,反而贻误战机,这主要是因为曹操当时已是暮年,而全国局势也远不如刘秀当时已得十分之九的天下那么明朗。
反之,“知足常乐”的则是经历过创业阶段的守成阶段容易出现的心态。这种心态有利于守住目前的成果,也正因为稳定性,必然容易滞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所以人和组织发展实际上遵循“苦不知足”和“知足常乐”两个状态的螺旋发展,如果长期停留在一种状态,对个人和组织都不是好事。因为一直不知足,则容易过刚易折,遭受孤军冒进的损失;如果一直知足常乐,则容易不思进取,错失发展的良机。
请思考:你是否认可乔布斯”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的说法?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