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中入选的中国最后一位公主,固伦荣寿公主。
这个坐马车前来赴宴的女人,就是《清史稿》中入选的中国最后一位公主,固伦荣寿公主。
荣寿公主本是恭亲王奕䜣的长女,即咸丰帝的侄女。由于恭亲王在慈禧揽权时立下大功,于是慈禧将七岁的她时被收为养女,封她为固伦公主。因为她在宫中长大,又年龄比光绪帝大,故被人们称为大公主。
尽管慈禧给了她千般宠爱,可大公主却福浅命薄。她12岁时下嫁富察家,却在17岁时死了丈夫,从此终生守寡。慈禧见她可怜,又把她接回了宫中,一直陪伴到慈禧死。
民国建立之后,大公主深居简出,但并未在社交场合消失,不少生活无着的人都去投奔大公主。她仁厚和蔼,拿出一些本钱开银庄做生意,收留和帮扶了不少人。
所以,尽管已不是大清年代了,可在大清遗老的心中,她还是大公主,大家依然对她异常尊重。
这次请大公主赴宴的亲王,他的妻子也是爱新觉罗皇室,即肃亲王善耆的妹妹。今天就是为妻子过寿,要不然的话,就凭他的身份,大公主也不大可能前来。
亲王手里有的是钱,他想趁给妻子庆寿之机,在什刹海这家最豪华的饭店里办个堂会,好好的热闹一番。大公主到来之前,京城里的京剧大腕几乎都到了,有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姜妙香、萧长华、金秀山、裘桂仙、程继先等。另外,还有满清贵族、社会名流等咸聚于此。
听说大公主要来,这些京剧名角也觉得很好奇,一个个翘首等待,想目睹一下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公主风采。
午后三点左右,当属下官员报知大公主已快到之时,亲王急忙整理衣冠,前往会贤堂大门外迎接。转眼间,大公主的马车到了跟前,只见她体态高贵,在两人的搀扶下,缓缓走下了双套朱轮马车。王爷一见,赶忙趋前跪安禀称:”岂敢劳公主大驾。 ”
大公主并没有屈身相扶,只是微声答道:”大喜日子,应当应当。”
王爷起身,在一侧引路,带着大公主步入饭店。
走到二门,大公主刚下台阶,亲王福晋趋步上前,双手递上,躬身尊声”公主”。大公主双手一搀,王爷福晋恭请双份蹲安,低声道谢,并帮同搀扶着大公主来到院中。
院中之人早已肃立多时,见公主进来,大家由礼亲王成坤领班,按照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各爵位高低依次随同跪安、请安。整个请安礼持续了好久,满院肃穆。
在王福晋的搀扶下,大公主步入正堂,坐到寿堂正中摆放的那把圈椅上。椅子前面有左右两个茶几,一几上放着盖碗茶(带茶船),一几上放着银装槟榔、豆蔻、宿砂小盒,这些都是事先打听好的,知道公主喜欢哪口。
大公主落座后,长史嬷嬷将正紫大铺垫放在大公主面前,王爷福晋当即行跪拜六素礼。公主没有站立,只是略微欠欠身,轻声说道:”叩礼,祝格格福寿康宁。”
行过大礼,福晋在大公主身旁站着献茶,小声问道:“可以开始了吗?”
大公主点了点头,于是锣鼓喧天,众角儿们开始登台演唱。
听了大约半个时辰的戏,趁一出结束的空档期,王福晋命长史传膳。只见由四个佣人抬上一张金漆桌面的饭桌,上面摆好了全席燕窝、鱼翅、银耳、海参等,还有各种碗碟。大公主的椅子两旁,设有两个小木墩,上面分别摆放一只烤乳猪、一只烤鸭。大公主用膳时,独坐方桌,两孙及众人在一旁侍立,而王福晋及前来赴宴的四位清室近支王福晋、夫人协助侍候、敬酒、布菜。
大公主仅稍饮一口寿酒,贡王福晋奉陪着饮下。大公主这天食欲不是很好,只是稍微动了动筷子,尝了尝海鲜,主菜几乎都没沾唇,用调羹饮了口鸭汤,便给王福晋上了红包。
见公主要起身,左右赶紧上前,有人撤桌椅,有人搀扶公主,侍者端来水,公主净了净手,仍坐回原位。
这一幕,跟《红楼梦》中贾母用膳何其相似!
约五时左右,大公主欠了欠身,冲王福晋点了点头,示意将要回府。于是长史传外厢,声称大公主起驾回府。这时,整个院子没有了一点声音,所有人当即肃立恭送。大公主在王福晋等人搀扶下,缓步慢行,向宾客、主人行注目表示谢意。众宾客、主人皆垂手侍立,肃静异常。
再看戏台上,更是有趣——所有人都象被按下暂停键一样,一动不动地保持叫停时的状态,敬候大公主走后再演。
当时已入民国,固伦荣寿公主行止,尚且如此尊严,看她吃饭的排场和习惯,倒是很有慈禧太后的遗风。
这也许并不是她在刻意的摆谱,而是深入到骨髓里的风度,长久以来养成习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