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徐兴林 /苦涩的记忆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徐兴林

置身于夜晚的城市中,躲在喧嚣和车水马龙的另一端,霓虹灯编织了夜的美丽,却抹不去我心中暗淡的色彩,多少次,轻摇着酒杯的孤独,在无人的夜晚,倾诉着心灵最深处默然长泣的童年。时光的空洞晦暗,记载着蹉跎的岁月,封存多年的童年,一次次被烈酒激活。窗外,那些星星迷幻在空旷的野外,怅然寂寥。被绑架的思绪裹挟着一丝丝的苍凉,心中幽然而生的往事,依然是饥寒交迫,穷困潦倒,饥肠辘辘,清汤寡水的日子至今无法忘怀。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的苏北农村,也不知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原因,还是我父母太穷,骨子里穷怕了的基因影响,偏偏在我五六岁的时侯留存的记忆终生难忘。

很多人形容童年时代家境特别贫穷,可我的家庭就连说“贫穷”的字眼都不配。父亲十六岁那年我的爷爷奶奶都过世了,他跟着我大伯大妈过日子,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哪还有时间顾及别人。父亲无依无靠,破衣遮羞,食不果腹,平时靠着帮助庄上的人家拉地,出点苦力,挣点水煮的山芋抵挡每天的饥饿。困了大地就是他的床,夏天还好,晚上可以睡在草堆旁。父亲说夏天是他最好受的日子,到了秋天和冬天他的日子最难熬,不仅没吃没喝,还要苦熬漫漫长夜的寒冷。因为我们家生活在山角下,他经常住的地方是小山洞和庄户人家废弃的山芋窖,睡觉铺的和盖的都是稻草,特别冷的时候,他就把庄上人家的草堆挖个洞滚到里边过夜,庄邻看他很可怜也不怪他,偶尔会拿点吃的给他……

当年懵懂无知,听父亲讲他的这些经历,感觉故事真好听,特别好玩。而今,每次想起父亲讲的这些故事,句句扎心,由不得酸楚潮涌,潸然泪下。我无法想象十几岁的父亲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是怎么熬过那些孤独、穷困潦倒、迷茫和无助的日子……

多少次我在想, 那样的蹉跎岁月,父亲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来娶了我的亲娘?父母结婚以后,又在何处栖息安身?

母亲回忆说,你爸他人忠厚老实,吃苦能干,再穷再饿从不偷别人家的东西吃,在十里八乡影响特别好,所以,经庄邻介绍娶了我,我和你爸是借你大伯家西房结的婚。婚后村里考虑我们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就把你爸安排在大粪场拉粪挣工分,你爸特别能吃苦,白天拉粪晚上到山上搬些石头回庄上,准备盖属于我们自已的房子,他每天都搬到下半夜,睡两三个小时觉,早上四五点就得起床拉粪,从来都没听你爸说过累,人家一天吃三顿饭,我们家有的时侯没吃的只能吃两顿,最好的饭是山芋煮水。

后来,父亲在庄邻的帮助下,把房子盖在了两家人家房子的中间,两边的墙都是借边上两家的,这样就省了两座山头的材料。恰好这两家人互为亲家,因为是经村里协调,他们俩家勉强同意给父亲搭山,因而这两家人私下很不高兴,当时他们俩家在我们村上属于大户人家,我父亲受罪的日子终于又来了。从我记事,他们就隔三差五找茬,辱骂,动手打我父亲,父亲势单力薄,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孩子的平安,只能忍气吞声任其凌辱,在夹缝中求生存。幼小的我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忍辱负重,委屈求全。妈妈说,这不是无能的表现,恰恰是父亲的铮铮傲骨和一个男人的担当。

记得一天上午,我在大门口玩耍,中午时分,一个张姓庄邻被称呼四哥的人说:“小林,你大伯家吃大米饭你怎么不去要点吃吃?”当时父母干活都没回家,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父亲用木头挖的小碗和木勺子踉踉跄跄地往大伯家跑,刚跑到大伯家门口,看见他们家都在桌上吃着大米饭,大伯看到我拿个饭碗就让我滚,可怜我饿啊!我就不走!眼巴眼望的继续站在那里等待他们的施舍。大伯放下碗筷恶狠狠地夺走我手里的小碗,扔到他家东边窗口干枯的松枝堆上,我委屈的嚎啕大哭。堂姐实在看不下去了,她就从那堆树枝上把小碗够下来,装了半碗米饭给我,说:“端回家吃吧!”年幼无知的我立刻露出了笑脸,高兴地端着米饭往家走。虽然那会刚刚懂事,但这段经历也许是我后来创业成功不可小觑的奠基,每次想起那半碗米饭,都能给我带来无限的动力,支撑我战胜一切困难,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

记得大集体生产队,每天都是统一出工。每逢阴天下雨的早上都能听到耳熟能详的声音,大家听好了:“今天下小雨,地里没法干活,吃过早饭,每个人带个簸箕或者锅盖笠子,到仓库选种子。”这是六十年代我们村生产队队长的喊话,是我儿时下雨天气经常听到的口头通知。每次听到这样的喊话,都有一种向往,特别高兴,因为它意味着今天能吃到不能做种子而挑选出来的瘪花生米了。因为怕别人偷吃花生种,不允许带小孩到仓库,我只能偷偷地去吃,其实吃的也都是选掉下来干瘪的不能发芽的坏花生米。那个时侯生产队养猪养牛下小仔的时侯,都会煮黄豆给这些牲口下奶,我就去偷吃,在那个年代能吃到这些东西对我来讲都是绝顶的美食。我记得,有的时间饿得没有办法,就爬到榆树上去摘榆树钱来充饥。

童年的往事历历在目,父亲的谆谆教诲萦绕耳边 :“儿子,记住了,人要讲良心,千万不要忘本。”就是他再苦再累,从来没有看到他埋怨过别人。自己的日子过得不如人,怨谁呢?

父亲因为贫穷受了大半辈子的罪,没能过上一天的好日子。年少的时侯我就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然而,我的父亲,我亲爱的父亲却在60岁那年得了癌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每次长跪坟头,我都为他焚烧大把大把的纸钱,惟愿老人家在天堂扬眉吐气,不再受穷。如今,儿子已事业有成,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子愧对您老人家的养育之恩,没能把您的病治好,没能让您尊享晚年的幸福。这是儿子一辈子的愧疚。

中国有句古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无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家庭如此,国家又何曾不是这样的道理?儿子谨遵您的教诲,虽然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不论何时都没有发狂,做人做事都小心谨慎。生怕别人说我癫狂。从我做餐饮的初始,我就立誓,“穷不倒志,富莫癫狂。”在我的心里,从没有瞧不起什么人,我认为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那一定是您老人家福荫之德和老天对我的眷顾与怜悯,没有任何值得我骄傲的。

心存善良,秉承忠厚,是我一路走来的做人原则。将来,无论我的事业做多大,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您尽管放心,“人之初,性本善。”虽然您不识字,但是这也是您时常教导儿子的一句话。儿子永远不敢忘记!

作者简介

徐兴林,男,1967年出生,江苏连云港市人,本科文化,国家名厨,高级心理咨询师。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散文协会理事,连云港市千叶红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喜欢诗歌,散文与小说创作,作品多发表与《齐鲁文学》《江苏工人日报》《连云港文学》《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等刊物。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作品同等质量下,订户作品优先刊登!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一稿多投者,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温馨提示:投稿请附个人生活照及150字以内简介。

本平台每日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

  • 【乡愁记忆》】风尘老屋 | 散文 徐善义

    老屋,两座老屋,相邻着的老屋.老人,两位,老屋的主人,都早已离世,再也不见了. 老屋门前,一屋有后人打理,如常所见,满目葱绿,即便老屋破旧,也还是颇有生气.而旁边的老屋惨淡,满眼都是荒草丛生,令人心凉 ...

  • [今日头条]程时斌的散文《王叶街记忆》

    王叶街记忆 端午一大早回乡下看望老母亲,从黄石市内坐33路公汽经过月亮湾隧道在王叶站下车,看看时间还早,很久没有到王叶街了,就想去瞧瞧. 王叶街位于开发区汪仁镇王叶村王叶湾,这边都在开发,湾子外围都拆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记忆中的墙子河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记忆中的墙子河 天津  周乐凯 南京路是天津最繁华的道路之一,路面宽阔.高楼林立,夜晚流光溢彩的灯光好似奇妙的幻境 ...

  • 散文天地‖母亲纺线线的记忆 文/魏怀平

               母亲纺线线的记忆                     文/魏怀平 作者简介: 魏怀平,孟津县作家协会会员,<家乡>杂志签约作家,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2 ...

  • 【原创】配乐散文《姥姥家的记忆》 作者:赵五朝(网名:青牛居士)

    NO:866 [原创] <姥姥家的记忆> 作者:赵五朝 (网名:青牛居士)     昨日到邻村参加活动,偶然来到源泉渠旁边.一座很有年代感的渡槽横跨大渠两侧,桥中间水泥浮雕上有" ...

  • 【散文】周明金/记忆里的年味(外一章)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外一章) 周明金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 ...

  • 【散文】柳书波/记忆中的老胡同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柳书波 我的故乡在一望无垠的豫南大平原上,那里既无山也无水,阡陌纵横.据一代传一代的老辈人传说,明洪武年间,先祖们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移过来 ...

  • 【散文】武华民/记忆中的夏收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六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武华民 前几天,路过一片麦地,黄浪波涛 ...

  • 陈培:苦涩的记忆

    小时候,最盼的便是过年了.每到年前,家中就可以从生产队里分到一点东西:几块豆腐,几斤粉丝--那时,最让邻队的人羡慕眼红的,是我们生产队每人可分得几斤鱼.所有分得的东西,只须付点钱,比市场上的便宜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