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我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样子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即便是在“清照故里”的章丘,也未必每个人都知道她的这首《题八咏楼》。

  

  李是婉约派代表词人,但婉约只是她的a面。

  若非生逢乱世,或许她可以一直婉约下去。

  只可惜,她活在一个地地道道的乱世——而她和赵明诚的婚姻,恐怕亦未必就是爱情的好样板。

  1084年,李清照出生。大约是1100年、李16~18岁的时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字文潜)作《读中兴颂碑》诗,李清照见到后和诗二首。其一:

  其二:

  诸公且看,这两首诗可是小女人写得出的么?

  1101年,李18岁。是年,李嫁做了赵明诚的新妇。

  ——下面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般认为是李新婚不久写下的:

  其实,这段婚姻一开始就注定危机重重。李父李格非、与赵父赵挺之分属两个对立的党派。李属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元祐党”(司马光、苏辙、苏轼、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皆属此党),而赵属拥戴变法的“元丰党”(时以蔡京为首)。

  次年,李格非因党争罢官。时赵挺之先后为尚书右丞、尚书左丞。李清照上诗赵救父,赵不救。李清照以“炙手可热心可寒”句讥之。

  ——这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可谓伶牙俐齿。

  5年后,1107年,赵挺之被罢官,五日后病卒。是年七月,赵明诚被捕入狱。

  这一年,李清照24岁。

  出狱后,赵偕李迁青州居住。这一住,就是十多年。

  通常认为,这是幸福的十年。

  ——下面这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极有可能是期间写的:

  据说,就是因为这首词,赵明诚发现,身边这个女子的才华,他一生难以企及。

  期间,李还做了一件赵明诚未必赞同的事,那就是写《词论》。

  《词论》是篇很短的文章。李在其中对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文坛“大腕”的词作提出了批评。

  这些人大多不仅是文人,也是官人。

  很明显,李的这一行为恐怕是要得罪人的。

  时人评论云:“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

  至于“易安自视其才,藐视一切,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那简直是在骂了。

  ——你说她不懂事也行,说她敢说敢为也行。

  1121年,李清照38岁。赵明诚知莱州,竟不与李同行。

  李写下了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武陵人,因避秦乱遁入桃花源。

  李把赵比做“武陵人”,明显有抱怨的意思——

  说走你就走,“千万遍阳关”都难留。我独自在“烟锁秦楼”,只有楼前流水,念我“终日凝眸”。以前是你我“两处闲愁”,现在只剩自己“一段新愁”。

  1125年,赵守淄州。李清照42岁。是年,金兵开始大举南侵。

  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载,居莱州、淄州期间,二人广泛收集书、画、彝、鼎(二人大约没听过“盛世藏古董,乱世收黄金”这句话)。李翻阅二人收藏的书籍,“或少损污”,赵“必惩责揩完涂改”,且“不复向时之坦夷也”——这里,看不出赵“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不是只在李“或少损污”书面的时候。

  对此,李坦言“余性不耐”。她觉得,“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慄。”收藏嘛,本来就是“求适意”的事,反而因此闹得心情不爽,没意思。

  (女人总是更注重感性的东西,才女也不例外。)

  1127年,李清照44岁。是年三月,赵明诚丁忧。四月,北宋亡。五月,赵构即位,南宋开始。八月,赵起复知江宁府。

  据宋人笔记《清波杂志》载:“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明诚每苦之也”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李自认这是琴瑟和谐,而赵只当是下班后陪老婆逛商超了。

  回想赵守两郡期间,二人“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保不齐赵明诚当时想的是“她怎么还不去刷碗?”

  ——娶才女、嫁才子,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1129年,李清照46岁。是年二月,江宁发生叛乱,赵明诚弃城——他在获知消息的当夜,用一根绳子……溜出了城外,当了“赵跑跑”。

  现文献中相关记载多为“赵明诚罢守江宁城”。似不讲——你是朝廷命官,凭什么罢守?

  但罢官是一定的了,江宁也呆不得了。三月,二人具舟过乌江,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一般认为,此诗是批评南宋朝廷的。个人以为,恐怕指责赵的成份更多一些。

  五月,赵明诚被旨知湖州(官运真好)。六月十三日,赵再次撇下李清照,独自赴召。

  按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载:

  那一天,“六月十三日,(赵明诚)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每读至此,我总想起“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

  只不过,蒋干那会是真的踌躇满志。而彼时的赵,怕不过虚张声势而已。

  我们接着看——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城中缓急,奈何?”(赵)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李心情非常不爽(没说为什么。您猜是为什么?)。她问丈夫,如果敌人攻破城池,怎么办?

  赵明诚“戟指”李,远远地回答说,别人怎么样你就怎么样吧。之后给她安排了一个先丢什么后丢什么的顺序,最后“独所谓宗器者”,你要亲自抱着,它在你在,它亡你亡!别忘了!

  吆喝完了,“遂驰马去”——就骑马走了。

  尼玛!

  换了杜十娘,早怒沉百宝箱了。

  赵官运好,无奈命运不济。“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李得到赵卧病的消息,一日夜行三百里,赶往建康探视。赵“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见李《金石录后序》)

  赵的“绝笔”究竟写了什么?李没说。显然李更在意的是赵“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典出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组履卖也。”

  曹公生前“分香卖履”,是为了自己死后妻妾不至于挨饿。故后以此喻临死不忘妻妾。

  有人说,这是李在暗示赵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其他女人,所以“香”是不用分的。

  窃以为太牵强了。我只作字面意思解。

  李悼赵的文字现存两句:“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许多人认为,“坚城”语涉双关,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

  恐怕不是吧?

  前句用“庞翁”之典,是唏嘘赵先己而去。

  后句“杞妇”之典,其实是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前身。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

  而李之“坚城自堕”,似是对明诚弃城之举耿耿于怀。

  1132年,李清照49岁。再嫁张汝舟,旋又离异。

  1135年,李清照52岁。居金华,并于此地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和《题八咏楼》诗。


  1140年,李清照57岁。是年五月,辛弃疾生。

  1141年,李清照58岁。是年十二月,岳飞被杀于风波亭。

  约1156年(或以后),李卒,享年至少73岁。

  附:

  非常喜欢钱绍武先生创作的李清照像。

  钱先生自己也说:“我搞了一辈子雕塑,真正令我满意和最得意的作品不过两副,一是广东香山的孙中山像,一是山东章丘的李清照像。”

  我觉得,这确实是一座非常“不一样”的清照像。

  如果您是成都人,或者去过杜甫草堂,就该知道,在杜甫草堂的大雅堂里,有一座几乎和章丘清照园一模一样的李清照像——只有一点不同:大雅堂清照像的左手,多出了一枝黄花。

  钱先生说:他在当初构思铜像时,的确是设计了李清照手拈黄花的形象,但后来觉得这样“太点题了”,所以把那朵黄花去掉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