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医案及对地黄与舌象之体会
●非专业中医请勿使用
炙甘草汤是气血双补名方,临床应用广泛。我大胆实践了一些医案,对应用本方的舌象和地黄用量有了一些体会。请老师同道指正。
医案七则
案一
案一:同事老公的妹妹刘姐,女,48岁。
2017.6.12首诊:主诉:经前头痛,痛处为前额和两侧。已痛10余年,痛则欲吐,不欲食,常冒虚汗,脐周冷。经量少,一般2天净。舌淡苔薄白,舌底血管粗紫。血脂高。脉时而三五下、时而二三下一歇止,很不均匀。未敢处方,嘱其先做心脏检查。
6.26二诊:来说:“我去做心电图,一连换了三台机器,医生以为机器坏了,结果还是那样,原来是我心脏有问题。医生让我住院手术。我没住,医生让写上'不遵医嘱,后果自负’,并让签名。我想找你吃中药。”云云。给我看一堆报告单,我一没看懂,二也无兴趣,故未留下资料。细问之,一到太阳下或劳累后即感胸闷气喘,有时头痛眼晕眼花。胃口好,平时大荤多,运动少,时有口臭,大小便正常。舌质淡浅紫色,水滑白苔,舌体胖大。脉结来缓,时三四下一止复来。
处方:炙甘草汤加味。炙甘草20、桂枝15、生姜15、生地60、麦冬10、麻仁10、红参10、阿胶10(兑)、全瓜蒌20、薤白5、法半夏10、大枣10个。用黄酒三碗、水四碗,煮出三碗药水,兑化阿胶,一日三次服。
7.2反馈:服药5剂,觉胸部轻松,每天解出很臭大便,口臭己无,精神好。嘱生地加至80克。再服5剂。
7.11三诊:月经将至,平时此时已经头痛昏沉,此次无头痛,大便已不臭,如土豆皮,小便黄,眼不累不花。舌质浅紫,舌下络脉稍紫粗。脉结代沉滑,较前有力,稍沉紧。炙甘草20、桂枝15、党参10、生姜15、生地80、麦冬20、麻仁18、阿胶10(兑)、大枣10个、法半夏10、全瓜蒌20、薤白10。加黄酒煎煮如前。
9.21四诊:上方服至8.21,心慌心悸胸闷己无。舌淡苔少,脉较前均匀,约20下歇止一次。复查心电图,医生说已经正常(资料我也没留)。现右手外侧沿线直至后侧时有麻木时有痛感,蚁啮样麻痛。处方:补阳还五汤合葛根汤。黄芪60-120克(渐加,反馈说第二天就用120克,受得了)、当归6、赤芍5、川芎5、地龙5、桃仁3、红花3、桂枝15、炙甘草10、葛根40、白芍15、麻黄10、生姜3片、大枣3个。5剂。后电话反馈手麻痛痊愈。
案二
案二:我小叔,男,70岁,来深圳看兄长。
初诊:心率严重不齐,脉弱而时歇止。体瘦,食量很小,大便干,舌淡瘦苔薄白不润。声低微,乏力,睡眠好,饮食即胸背出汗,冬天畏冷。无糖尿病。处方:炙甘草汤合当归补血汤。炙甘草20、党参15、生地黄50、桂枝15、麦门冬20、麻子仁10、黄芪30、当归10、生姜15、大枣10个(撕开)、阿胶10(兑)。上药除阿胶外,用黄酒二碗、水三碗,浸泡30分钟,煮出三小碗药水,兑入阿胶,一天分三次喝。三剂。当天晚上服一剂的三分之一,服后早上两点到五点间大便三次,量少,气多。第二剂大便正常,食欲增,精神好转。
复诊:两剂后脉象较前好转,精神转旺。后又服原方三剂,胃口和精力都有好转。离深时带方。炙甘草汤原方。炙甘草20、党参15、生地黄60、桂枝15、麦门冬20、麻子仁10、生姜15、大枣10个(撕开),阿胶10(兑)。后反馈,用原方效果更好,一直服用一个月,食欲食量睡眠大便都好。
(按:此患者应是比较典型的阴虚体质,故用炙甘草汤正为的当,非常有效。)
案三
案三:同学的姐姐石姐,女,52岁。
2018.10.1初诊:头晕,常吸长气,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水润,脉沉缓弱,三五动一歇止。炙甘草汤原方。炙甘草20、党参15、生地黄80、桂枝15、麦门冬20、麻子仁10、生姜15、大枣10个(撕开)、阿胶10(兑)。
服药第一天,大便稍稀,后正常。服药半个月反馈,头己不晕,感觉轻松很多。继续服一个月后自摸脉跳10下一歇止,精力大好,头不晕。
案四
案四:同学的妈妈石母,女,80岁。
1018.10.1。腿软乏力气短,腰突,口苦。舌淡苔薄,左关脉稍弦滑,他脉沉弱,脉缓次数正常。处方:炙甘草汤如上,加服逍遥丸。服药第一天,腹泻两次,泻后觉轻松。一剂后意外摔伤停药,伤愈后续服五剂,感觉口已不苦,精神体力好转。
案五
案五:邻居赖伯,78岁,心脏曾行支架手术。
2018.6.28初诊:时有胸闷,心率缓,每分钟50次左右。有时口苦,大便干。舌质淡黯苔稍薄黄。脉左关弦滑甚于右关,沉有力。炙甘草汤原方,加服加味逍遥丸和天王补心丹中成药。服汤药五剂后反馈心率每分钟72次。口苦己无,胸闷好转。停药2个多月后又时有胸闷,休息一会好转。
2018.10.2复诊:时有口苦便干。舌脉如前。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桂枝半夏汤加黄芩8、枳实5。服后觉胃不适,屁多,不如前方效好。
案六
案六:同事之母文母,60多岁。
2015某日(日久追记不清)。上肢摔断后卧床半年多,症见:消瘦乏力,头晕,脚下如踏棉花,睡眠差,小便黄,大便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炙甘草汤原方,麻仁改酸枣仁。药后精力好转,感觉舒服。连续服半个月。
案七
案七:小姨李某,女,65岁。
2018.10.5。抑郁症多年,时很严重,失眠,乏力,大便溏。血脂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直不断用药,多为柴胡类以及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四逆汤等,短时间似乎有效,很快又无效。舌淡苔薄,脉沉细,有时稍浮。炙甘草汤原方。炙甘草20、党参15、生地黄80、桂枝15、麦门冬20、麻子仁10、生姜15、大枣10个(撕开)、阿胶10(兑)。用黄酒三碗、水四碗,浸泡30分钟,煮出三小碗药水,兑入阿胶,一天分三次服。服两剂后反馈药很好喝,很舒服,睡得好。觉得是所有喝过药中最舒服的一个方子。后每隔一段时间吃此汤方几天。
体会
气血两虚,有原本体虚,有因实致虚,从上述医案看,大多因实致虚,除了有气血双虚的共性外,几乎都有血痹,要么心脏病直接痹阻在心,要么腰突、外伤后等,抑郁症患者也有血脂高,血管硬化。《本经》说地黄可去血痹,加酒共煎煮,这个作用才能更好发挥出来,炙甘草汤中大量生地与黄酒配合是关键。桂枝、甘草加快血液循环,扩张血管,促使血痹疏通。麻仁最好不改酸枣仁,应该有其奥妙,可能一是保证大便畅通,二是补养心神。我改用酸枣仁的医案是最早的,后来即使大便稀溏也用麻仁。人参、麦冬、阿胶、大枣,加大血液供给量;桂枝、甘草、生姜增强心脏动力,扩张血管,温而兼通;生地黄、酒去血痹,麻仁确保出口通畅。从这个分析,我自己都惊呆了,觉得仲景的设计多么精妙啊!不知道里面还有多少更深的奥妙我们没有发现!
从治疗过程的反馈来看,越是实证(痹阻)严重,生地用量可越大,服药后腹泻越明显,开始排便很臭,而且越排越舒服,例如案一。本身虚多实少,腹泻就少,例如我小叔医案,仅排半天。对于虚多的,生地用量可减少。
对于心血管痹阻,多是心阳偏虚,阴虚较少。兼痰浊瘀血,炙甘草汤可温阳活血,如果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痰瘀加血痹都可解决。
关于炙甘草汤用方指征中的舌象,教科书上说舌象“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但我用此方有效的几个医案都不是这样,曾因此疑虑困惑,不敢轻用。因患者都是亲友,思虑再三还是大胆一试。经过实践心里有了底,用此方不再拘泥于教科书所写舌象,况且仲景用方重脉,《伤寒论》中本就很少谈及舌象。
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有行血逐瘀之功。填骨髓,血足能化精,色黑归肾也。长肌肉,脾统血,血充则肌肉亦满矣。作汤,除寒热积聚,血充足则邪气散,血流动则凝滞消。除痹,血和利则经脉畅。生者尤良,血贵流行,不喜滋腻,中古以前用熟地者甚少。久服,轻身不老,补血之功。色质皆类血,故功专于补血。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者。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若入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又仲景《伤寒》一百十三方,惟复脉汤用地黄,盖伤寒之病,邪从外入,最忌滋滞。即使用补,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剂,否则邪气向里,必有遗害。今人一见病证,稍涉虚象,便以六味丸为常用之品,害人如麻,可胜长叹?
殷评
勇于试,勤于思,求知之正道。腋集裘,沙聚塔,登堂之必由。师授书浸,仅是门砖,身历亲尝,方得键钥。张生小文,颇可启迪,单方虽小,深探其理,大观可期。功力之积累,正乃积少成多,由约达博耳。是道虽苦,须效滴水穿石之韧力,甘怡自在其中矣。古今多少英雄事,无非苦中作乐而已。吾辈勉旃!
○ 文中方剂非养生方剂, 非专业中医请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