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技法、意境:“雪景画”的三部曲,是内心世界还是真实写照
“国史浩瀚,公子拾遗”
本期概览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自身风格的绘画技法、进而有了丰富生动的意境。中国古代绘画的题材数不胜数,其中“雪”这一题材常被历代画家所表现,古代绘画中的雪景画在逐渐丰富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在风格,还是在技法上,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以“雪景画”为主要探讨对象,来了解一下古代的绘画意境以及背后的深层内涵。
五代为源——“雪景画”之初创
东晋顾恺之的《雪雾望五老峰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原因就在于这是现有记载最早的以表现雪景为题材的画作,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唐代以前“雪景画”的作品其实是不多的,而真正开始作为主流题材则起始于五代之后。
五代之后的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无论民间绘画、宫廷绘画还是士大夫绘画都自成体系,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和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局面。同样,这一时期也是雪景画的大发展时期。
《溪山清远图》
以宋代为例,宋代雪景画虽在技法上大致沿用前人古法,但在表现内容方面较前代而言有了极大的丰富。如在雪景山水画中除此前常表现的雾雪题材外又增添了小雪、晨雪、暮雪等雪的形态,雪景花鸟画中描绘了种类更加繁多的动植物,如雪柳、芦花、雪雁、雪鸦等雪景人物画中出现了更多能够表现百姓日常生活场景的作品,如放牧、吟眺、读书、捕鱼等等。
《溪山清远图》
尽管画面内容纷繁复杂,但是也并不是不能同宗归类,按照画面内容来分,大致有三种类型的“雪景画”:
一、山水类雪景画
在众多古代雪景画中,被描绘最多的题材是山水类雪景画。雪本来就属于自然之物,将其置于山水自然之中则更能体现其独特的属性。加之历代画家多爱借书画寄情山水,而雪景山水表现出的清丽脱俗、宁静空寂的意境是他们所向往的精神家园,因此雪景山水便成为历代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
正如郭熙《林泉高致》中所写的那样:
“春山烟雪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霆豁寒人寂寂。”
不同时间的雪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雪雾、雪晴、晨雪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风雪、密雪则给人以凛冽、寒冷之感;暮雪又给人以孤独、寂寥之感。
二、花鸟类雪景画
花鸟题材是比较普遍的,通常情况下,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作者描绘花鸟,常是找到了某种动植物所特有的属性与人们的生活际遇或思想情感的相似之处,从而借对这些花鸟草木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
而将雪这一意象融入到花鸟画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除去花鸟各自所特有的属性来看,将这些生物与雪共同描绘在画面中,首先能够产生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独特效果。花鸟的生命律动在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朝气蓬勃、富有动感雪在花鸟鲜活生命力的对比下显得更加静谧与祥和。花鸟与雪的结合,给画面带来了一派生机,本来荒寒的画面由于这种组合显得充满了生命的热情,体现出天地间的生命意蕴。
三、人物类雪景画
这类题材的雪景画大都并非是对人像进行细致描绘的肖像类画作,而往往是与人在雪中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表现的通常是雪中的普通生活场景或颇有兴致的行为活动,还有对经典的雪中故事场景的描绘或对诗人吟咏的诗篇中的场景的描绘等。
雪在画家眼中能够催发意兴,在雪中表现的活动都有其独特的意境所在,面对雪这样纯洁、高雅的事物,画家不可抑制的生命冲动统统跃然于纸上。此外,古代“雪景画”描绘经典的雪中故事题材主要有袁安卧雪、程门立雪、溺桥送别等,经典名篇诗意画则主要是刻画唐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寒江独钓题材等。
从笔法窥见意境
除了题材以外,技法也是表现“雪”之意味的主要手段,就画雪而言,主要手法大致有两种——敷粉法和留白法。
敷粉法,也被称为“以粉代雪”,是一种将白粉直接涂抹于画面中树枝、屋顶、山石凸处来表现雪的雪景画技法,所谓:
“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
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作品可以增加画面中雪的厚重感和真实感,再现白雪皑皑的景象。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宋代的《雪霁图》,其山峰顶部用弧线绘成,以表示积雪覆盖的样貌,峰峦、房舍等用白粉层层积染,在绢本底色和丹青设色的衬托下显得尤为银装素裹。
《雪霁图》
此外,还有一种更为精妙的方法,世人称之为“弹粉法”,顾名思义,就是将白粉弹散在画面中,以营造出一种雪花飞舞的感觉。这种手法是由五代时期赵斡首创的,在其《江行初雪图》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方法,他用白粉在画面天空中洒出细密的白色斑点,形成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样态,极其传神地再现了飞雪,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动感。弹雪法的产生是动态雪景技法的重大突破,对后世雪景画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留白法,就是在通过对画面中除雪以外的其他部分用墨勾勒和渲染后,自然而然地留下空白,即利用画纸或画布本身固有的颜色来表现雪的样态和色彩,并非是对画面中雪的部分刻意加以描绘或着色的一种雪景画技法。
《雪溪图》
用这种方法表现出来的雪景具有清新细腻、柔软蓬松的质感,历代画家皆善用此法,王维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最早运用水墨渲染的手法来表现雪的画家,在他的雪景画中常出现借大面积水墨渲染来突出雪的留白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其《雪溪图》就是运用的留白法,画面中用墨线勾勒出景物的大致轮廓,继而用墨色渲染水面、山石等景物的层次,屋顶、山石、小桥、小舟和雪原等处则均以留白来突出雪景部分。整幅作品以水墨渲染为主,天地万物被提炼为黑白二色,留白处展现出纯洁、悠远的白雪景象。
有了内容和笔法作为躯壳,那么“灵魂”该是什么呢?自然是意蕴!
意蕴是一种非常玄幻的东西,而古人“雪景画”的意蕴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黑白虚实”来窥见一二:
古代中国画在表现中有虚实之说,尤其是在唐代推崇水墨山水之后,画面表现逐渐从重形转到尚意,从而简化色彩,画面色彩不推崇色彩繁多,而是主要通过简易的黑白二色来表现宇宙万物。
通常情况下,在画面上,黑是实,主要指画面实景部分多用黑色来描绘。白为虚,多是指画面中除实景部分后的空白部分。虚实相生,才能够充分地表现出画中空灵、深邃、幽远的意境。
“墨到为实,飞白为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以墨色勾勒的实物自然是画面的点缀,但是“白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
空白在古代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及意境表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这空白中无色无画,却是能够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随着欣赏者对实景的感悟及情感的自由驰骋,空白处便有了山水有了云雾有了空灵的意境。空白可以以这种空虚衬托实景,“计白当黑”,营造更加玄幻的画境。
《雪景寒林图》
我们知道,雪景画当中的“白”是非常普遍的,从上文提到过的“留白技法”来看,这种白并不一定指的就是颜色之白,古代雪景画中的留白法是通过运用墨色的烘染来突出雪景的,形成的空白部分多是以墨色作为轮廓,可以看做是“有形中的无形”,我们可以将这种留白看做是一种“空白”,然而这种“空白”却并非是全部意义上的中国画中的“空白”,这种空白是自由贯通的,可以无限延伸通往画家渴望而不可及的世界。
雪景画的最后一重“玄机”便是虚实。
古代雪景画的黑白二色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因为雪的颜色是白色,所以雪景画就会在画面中大量表现这种色彩,这种白与古代绘画中的“空白”有着一些相似之处,所以这类画作便具有独特的表现效果。描绘雪景,借墨色的渲染突出雪是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此时,黑色一反写“实”的常态,变成了“白”的陪衬与底色。
《雪景寒林图》
本来白色使黑色部分通透的功能也被黑色所替代,仿佛雪中的天地苍弯与平日的景象彻底颠覆,被雪覆盖的白色景物反而成为画面中的主要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讲不得不说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古代绘画中的黑的“实”转而为“虚”来衬托白的“实”。白色此时在雪景画中不是一个作为虚的陪衬,而为天地万物构出了轮廓,黑色此时则替代了中国画中多数用白来表现的天、水、烟霭等景物。黑的虚空衬托了白的实景,体现出了别具特色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从意境到禅宗
古代雪景画是十分追求景外之致的,也就是所谓的“意境”,自古画家喜欢画雪,表明其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在古代雪景画画面的背后,能够表现出画家内心的一些情感体验,这些是与画家心灵密切相关的内容,是画家灵魂世界的家园,蕴含的是他们对孤寂、宁静、清澄、朴素、生命意兴等意境的诊释。
从“雪景画”内容出发,古代“画雪”所表现的意境大致有两种——寒、意兴。
寒
中国绘画推崇寒冷之境,寒是中国画的典型气氛,在画面的烟云缥缈、山林透逸之后,总有一股幽幽的寒意在。寒,不仅被被视为中国画的基本特点,还被当做基本意境。而雪景是能够体现这一意境的绝佳事物,将冷逸、孤寒请入画中,在寒冷的冰雪世界冷静自我的内心,感悟着寒冷之外的生命热情。
借空山雪涧、孤鸟寒枝逃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享受这份孤独来的清闲自在。这也正体现着道家所要达到的“见独”的境界,人虽孤独却没有企图依靠什么,而是靠自己的精神感悟,从外在的感性束缚中解脱出来去“体道”,从而进入精神的绝对自由境界。
意兴
由孤寒所带入画中的除了清高以外,还有画家压抑的现实内心,作者通过雪景画将这种内心情感排解出来,大都表现出一种与世俗世界抗争的思想。而这里我们说雪景画意境是能够表现生命情采和生命意兴的,实则是说明雪景画也能够表现画家内心积极乐观的一面,这种“兴”的意境是对万物蓬勃生命力的赞颂,也是画家的兴致所至。
雪是寒冷的,在雪中画家乐于将花鸟描绘成为傲立风雪、朝气蓬勃的姿态,从万物不畏严寒的风骨中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不屈,这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是借以对积极的生命精神的赞颂与向往。
雪又是感发人心的,画家身处茫茫白雪之中心中不免为这种美丽的自然之景所陶醉,雪的美激发了画家无穷的兴致和灵感,他们在雪中吟诗、泛舟、访友、寻梅、远眺等等,并借此题材入画,表现了他们对冰雪世界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对这份难得的雅兴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
而在这双重意境的背后,却又能窥见更为深层的内涵——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对于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南禅有云: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传本心,见性成佛”
对于不能言说的禅意,绘画就变成了表达它极好的一种方式。禅宗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画家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因此画中往往透露出禅味。画家参禅不用语言、知识和理性分析这个世界,却可以用作画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感悟,这类画作就是画家对禅宗哲学的感悟,画中蕴藏着画家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亲知。
画意境与禅宗意境是有相通之处的。禅宗思想主张“一切皆由心生”,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是由我心幻化而来的,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一切众生天生就具有独立存在、圆满自足、清净无染的本心,也就是佛性。通过悟禅来发掘本心是禅宗思想所要到达的境界。也坚持真如佛性是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源,宇宙万物都由真如佛性派生,即“佛性遍一切处”。而在古代绘画中,中国画家也认为宇宙万物并非死寂的存在,而是一山一水皆有道,一草一木栖神明。这,原本就是画家的心灵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