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林泉高致》绘画美学观散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画论思想资源,很早时期就有画论思想萌芽,而先秦诸子几乎都有关于画的论说。后来,有画学专论,有画品、画史和画家的传记以及绘画技巧专论等。中国画论无疑是世界艺术理论中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美学资源。

《周易》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

从画论角度来看,这即是强调画(八卦符号)是观察天地自然的结果,而且,这也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是说,绘画是具有有宗教、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功能的。

中国古代的画论著作很多,如顾恺之《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谢赫《古画品录》,姚最《续画品录》,张璪的《画境》,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荆浩的《笔法记》,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等,这里谈谈郭熙《林泉高致》里所表现的绘画美学观。

郭熙《早春图》

第一,《林泉高致》体现了道家的美学倾向

郭熙认为山水画足以弥补士大夫的仕宦生活烦乱和无聊,让人体验山林情调,解决周旋于官场与钟情于山水之间的矛盾。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陨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这就是说,山水画成了人的精神解放的安顿之所,因为它超越了世俗的关怀,成就了渔樵般隐逸的心理性格。不难看出,这种观点具有道家的超脱理念,是从道家思想去理解山水,理解山水画。

首先,郭熙很注重绘画陶冶精神的功能。他说:“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列布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林泉高致·山水训》)郭熙在这里所说的,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涤除玄鉴”有同样意味。(参看《德道经》第十章)

其次,郭熙非常注重山水画的“景外意”、“意外妙”的山水意趣。他要求山水画不仅要体现出景物的美感,而且要求山水画要体现出一定深远意味。

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佳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林泉高致·山水训》)

再次,郭熙非常强调画家作画时要精神专一。郭熙说:“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素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林泉高致·山水训》)显然,郭熙把作画时的“注精以一之”视为是绘画的成功之道。

最后,郭熙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说,强调山水画不同层次的意境。

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郭熙提出了著名的“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

在这里,郭熙所提出的“三远”说决不仅仅是着眼于透视学上的“散点透视”“移步换影”的原理提出他在绘画创作上的一些见解,而是借他助于“三远”说来表达更深远的审美趣味。实际上,“三远”说可以看作是郭熙对于山水画意境的追求。

第二,《林泉高致》也表现出一定的理学思想倾向

首先,郭熙强调“万物生意最可观”的山水生机。郭熙认为人们之所以喜爱山水,乃是由于山水“丘园养素,所常处”;“泉石啸傲,所常乐”;“渔樵隐逸,所常适”;“猿鹤飞鸣,所常观”。而对于“尘嚣缰锁”的市井生活,则为众人所厌,而这一矛盾在郭熙看来,可以通过“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山水画创作而得以解决。这是很理智地在阐述山水画的一种替代山水的作用,满足人们对于山水的喜爱。

其次,郭熙强调创作时的勤敬专一。郭熙把绘画创作中的勤敬专一放到突出的地位:“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素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林泉高致·山水训》

再次,郭熙在他所论述的画境“三远”中,他更推崇“平远”的审美追求。他对“平远”情有独钟。郭思在记载父亲的画迹时说:“烟生乱山,生绢六幅,皆作平远,亦人之所难。一障乱山,几数百里......令人看之意兴无穷,此图乃平远之物也。”(《林泉高致·画格拾道》)而且,郭熙的山水远势,也以平远为多见。其中原因是和北宋理学家以及宋人的审美趣味有密切关系的。北宋理学主承先秦儒家之学,而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强调“中和”之美。这种中和论的美学观影响到艺术,在北宋,“中和之美”便表现为一种对冲淡、平和的审美风尚的追求。

郭熙的《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观是将道家哲学和宋代理学糅合在一起,将其作为审美追求,并把这种审美境界所陶养出来的艺术心灵反过来有指向了伦理和政治,以顺从于道德原则,道家的超脱追求和理学对当下入世重视糅合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追求,体现在绘画理论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