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耳聋:《景岳全书》论、《素灵微蕴》案

(张景岳,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代医学家)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经义

《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

《五阅五使篇》曰:耳者,肾之官也。

《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生气通天论》曰: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玉机真藏论》曰: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脉度篇》曰: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口问篇》: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决气篇》曰: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

《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师传篇》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癫狂篇》曰: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

《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通评虚实论》曰: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五脏生成篇》曰:狥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经脉篇》曰:小肠手太阳也,是主液所生病,耳聋目黄颊肿。手阳明实则龋聋。三焦手少阳也,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脉解篇》曰:太阳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热论篇》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两感者,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本藏篇》曰: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耳聋中热。岁金太过,目赤痛,耳无所闻。

《至真要大论》曰:岁太阴在泉,民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少阴司天,客胜则耳聋目冥。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少阳司天,客胜则嗌肿耳聋。

《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木郁之发,为耳鸣眩转,目不识人。

《诊要经终论》曰: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绝系,绝系一日半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卫气篇》曰:足少阳之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寒热病篇》曰: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杂病篇》曰: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缪刺论》曰: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者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厥病篇》曰:耳聋无闻,取耳中。(听宫也,手太阳穴。)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盯聍,耳无闻也。耳聋,取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刺热篇》曰: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篇》曰: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

《论疾诊尺篇》曰:婴儿病,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论证

耳聋证,诸家所论虽悉,然以余之见,大都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凡火闭者,因诸经之火壅塞清道,其证必哄哄熇熇,或胀或闷或烦或热,或兼头面红赤者是也。此证治宜清火,火清而闭自开也。气闭者,多因肝胆气逆,其证非虚非火,或因恚怒,或因忧郁,气有所结而然。治宜顺气,气顺心舒而闭自开也。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而然,解其邪而闭自开也。窍闭者,必因损伤,或挖伤者,或雷炮之震伤者,或患聤耳溃脓不止,而坏其窍者,是宜用开通之法,以治之也。虚闭者,或以年衰,或以病后,或以劳倦过度,因致精脱肾亏,渐至聋闭,是非大培根本必不可也。凡此数者,有从外不能达者,其病在经,有从内不能通者,其病在脏,当各随其宜而治之,自无不愈者。然暴聋者多易治,久聋者最难为力也。

一、耳聋证,总因气闭不通耳。盖凡火邪、风邪,皆令气壅,壅则闭也。怒则气逆,逆则闭也。窍伤则气窒,窒则闭也。虚则气不充,不充则闭也。凡邪盛气逆而闭者,实闭也;气有不及而闭者,虚闭也,然实闭者少而虚闭者多。且凡属实邪,固令耳窍不通,使果正气强盛,断不至此,惟经气不足,然后邪气得以夺之,此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谓也。故即系实邪而病至聋闭者,亦无不有挟虚之象,所以凡治此证,不宜峻攻,如古法之用通圣散、神芎丸、凉膈散、木香槟榔丸之属,皆不可轻用,盖恐攻之未必能愈耳,而反伤脾胃,则他变踵至矣。至若治此之法,凡火壅于上者,自宜清降,兼阴虚者,亦宜补阴,此阳证之治也。若无火邪,止由气闭,则或补或开,必兼辛温之剂方可通行,此阴证之治也。然此二者,皆当以渐调理,但无欲速,庶乎尽善。

一、耳鸣当辨虚实。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且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瞆。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经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半,即衰之谓也。又以《易》义参之,其象尤切。《易》曰:坎为耳。盖坎之阳居中,耳之聪在内,此其所以相应也。今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欲求来复,其势诚难,但得稍缓,即已幸矣,其惟调养得宜,而日培根本乎。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论治

一、火盛而耳鸣耳闭者,当察火之微甚,及体质之强弱而清之降之。火之甚者,宜抽薪饮、大分清饮、当归龙荟丸之类主之。火之微者,宜徙薪饮主之。兼阴虚者,宜加减一阴煎、清化饮之类主之。兼痰者,宜清膈饮主之。

一、气逆而闭者,宜六安煎加香附、丹皮、厚朴、枳壳之类主之。气逆兼火者,宜加山栀、龙胆草、天花粉之类主之。气逆兼风寒者,加川芎、细辛、苏叶、菖蒲、蔓荆子、柴胡之类主之。

一、伤寒外感,发热头痛不解而聋者,当于伤寒门察证治之,邪解而耳自愈也。但伤寒耳聋,虽属少阳之证,然必因虚,所以有之,故仲景亦以为阳气虚也。是以凡遇此证,必当专顾元气,有邪者兼以散邪。且可因耳之轻重以察病之进退,若因治而聋渐轻者,其病将愈,聋渐甚者,病必日甚也;其有聋闭至极而丝毫无闻者,此其肾气已绝,最是大凶之兆。

一、虚闭证,凡十二经脉皆有所主,而又惟肝肾为最,若老年衰弱,及素禀阴虚之人,皆宜以大补元煎,或左归、右归丸、肉苁蓉丸,或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若忧愁思虑太过而聋者,宜平补镇心丹、辰砂妙香散之类主之。若阳虚于上者,宜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之类主之。凡诸补剂中,或以川芎、石菖蒲、远志、细辛、升麻、柴胡之类,皆可随宜加用,但因虚而闭或已久者,终不易愈耳。

一、窍闭证,非因气血之咎而病在窍也,当用法以通之。《外台秘要》治聋法:用芥菜子捣碎,以人乳调和,绵裹塞耳,数易之即闻。《千金方》治耳聋久不效,用大蒜一瓣,中剜一孔,以巴豆一粒去皮膜,慢火炮极熟,入蒜内,用新绵包定塞耳中,三次效。又方:用骨碎补削作条,火炮,乘热塞耳中。又方:治耳聋,用巴豆一粒去心皮,斑蝥一枚去翅足,二物合捣膏,绵裹塞耳中,再易,甚验。《经验方》:用巴豆一粒,蜡裹,以针刺孔令透,塞耳中。又古法以酒浸针砂一日,至晚去砂,将酒含口中,用活磁石一块,绵裹塞耳,左聋塞左,右聋塞右,此导气通闭法也。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按捺,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摇动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凡值此者,若不速为引导,恐因而渐闭,而竟至不开耳。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

《素灵微蕴》卷四 张氏耳聋案

张氏,少因半产,下血虚损。中年腹中郁满,头目昏晕,咽喉有物如草。后因媳女卒病,惊悸火发,自肩上项,升腾耳后,右耳遂聋,数日左耳亦病滞塞,怒则更甚,头面麻痒,如蜂蚁纷挠,心烦生躁,则头上汗流,膈右烦热,胶痰瘀塞,食下胸闷吐酸,项脊筋疼,饥则心空气馁,酸水浸淫,心神慌乱不寐,寐必手足麻软,醒后不能转移,腿胫骨髓空虚,筋脉酸楚,膝踝浮肿,小便赤涩,病半年矣。

此缘士湿火升,清陷浊逆。“阴阳应象论”: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耳为肾官,亦为心官,“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肾藏精,心藏神,神为阳,精为阴,阳清而阴浊,清气上升,则孔窍空虚,浊气上逆,则孔窍闭塞,空虚则善听,闭塞则莫闻。而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则浊,阳生则清,清则必升,浊则必降。盖水为纯阴,而内含阳气,此气左升,则化木火,是清阳出于浊阴之中也,火为纯阳,而中抱阴精,此精右降,则化金水,是浊阴生于清阳之内也。肾水之内,一阳常升,心火之中,一阴常降,七窍空虚,但有清阳布濩,而无一线浊阴,稍生闭塞,是以声入耳通,钜细必闻。非水火相济,精神互交,不能如是,故耳以一窍而并官心肾。

心为君火,相火者,君火之佐也。胆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而交癸水,君相下根,则精温而清升,神肃而浊降。神胎于魂,魂藏于血,血统于肝,肝胆之气,表里相合,血脱则温气亡泄,魂虚木陷,不能生火化神,则心君浮动,常有升摇之意,而温泄胆寒,甲木失其培养,君相感应,亦将飞腾,其头目昏晕,咽喉梗碍者,皆甲木飘扬,根本不秘之象也,但未全逆耳。偶因惊悸卒发,君相同奔,浊气上逆,孔窍冲塞,是以重听不闻。少阳之脉,循耳后而下肩项,甲木逆冲,由经倒上,故相火升炎,自肩项而绕耳后也。君相下行,肺金敛之也,肺自右降,相火上逆,肺金被克,收令不行,故先聋右耳,胆自左升,续则渐及本位,故后聋左耳。怒则胆气更逆,是以病加。甲木郁升,浊气纷乱,故头面麻痒,如蚁动蜂飞。火能上泄,金不下敛,故头上汗流。肺被火刑,故膈右烦热。君相虚浮,故心慌胆怯,不能寐也。

究其根原,总由阳衰而湿旺。太阴以湿土主令,而清气左升,则化阳魂,阳明从燥金化气,而浊气右降,则生阴魄。盖肺金藏气而含魄,胃为化气之原,气清则魄凝,肝木藏血而含魂,脾为生血之本,血温则魂见。气之清者,生水之基,故精孕于魄,血之温者,化火之根,故神胎于魂。火旺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济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血脱温亡,泻其化火之根,火衰水盛,精脏生寒,寒水上泛,脾土滋湿,湿夺阳明之燥,脾陷胃逆,故君相拔根,而肺失收藏之政也。

胃土不降,浊气右填,肺津郁遏,凝为痰涎,蒸以君相之火,则胶塞不流。脾湿不化水谷,食下而中焦郁胀,肺胃更逆,故胸膈壅闷。肺气不得前下,逆而上冲,后侵太阳之部,故项脊筋疼。肾主髓,《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是肾为髓之下源而肺为髓之上源也,肺郁化痰,无缘下生肾水,故骨髓空虚。脾陷木遏,筋脉不舒,故觉酸楚。脾主五味,入肝为酸,土燥则乙木直升,土湿则乙木曲陷,吞吐酸水者,湿土而遭曲木,温气抑郁之所化也。谷消气馁,胃虚心空之时,乙木郁冲,故酸水泛滥。阳气不得下达,阴凝气滞,故膝踝浮肿。寐而中气愈郁,不能四布,故手足麻软。水源上竭,膀胱空涸,而乙木遏陷,疏泄不行,是以水道淋涩也。

《灵枢·决气》:液脱者,脑髓消而胫酸,精脱者,耳聋,今骨髓空虚,膝胫酸楚,孔窍闭塞,音响不闻,浮据经语,参以当年失血,甚似精血脱亡,阴虚阳盛。不知亡血失精,泻其阳根,水寒土湿,胃逆火升,故令病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孔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而胆脉下行,正由耳旁,《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胃降则胆木下达而耳聪,胃逆则胆木上盘而耳聋。以耳者宗脉之所聚,胃者十二经脉之海,宗脉浊降而清升,机在阳明。“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手阳明之燥衰,足阳明之湿旺,胃不化气于燥金,而化气于湿土,此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之原也。

张氏病,为制燥土降逆、清金敛火、暖水升陷、疏木达郁之方,晨起净鼻,右耳响声如雷,豁然而通,鸟语蝇声,聒耳喧心,盘水洗面,波涛漰沛。此以久塞之窍,忽得清空,虚灵乍复,无足为怪。《晋书》:殷仲堪父(名师)。尝病耳聪,闻床下蚁动,声若牛斗,亦由宿障新开,是以如此。午后气平,声闻如常。接服十余剂,加椒、附温下而康。

<完>

(0)

相关推荐

  • ​耳聋、耳鸣的病因及...

    ​耳聋.耳鸣的病因及论治浅谈(萧波) 1.风热:风热之邪侵袭,或风寒化热,致气机失宣,上蒙清窍,耳内有堵塞感.(刘河间:耳聋治肺)治法:轻宣透热,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风热犯卫,一般可以使用桑菊饮或桑杏汤 ...

  • #健康守护者#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分虚实:实...

    #健康守护者#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分虚实: 实证以疏风泻火.通络开窍为治法.穴位选择听会.翳风.侠溪等穴. 手足少阳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并入耳中,听会属足少阳经,翳风属手少阳经,两穴均在耳前,可疏导少阳经 ...

  • 『中医古籍』素灵微蕴

    作者:黄元御 清 素灵微蕴序 素灵微蕴序 素灵微蕴卷一 胎化解 脏象解 经脉解 营卫解 脏候解 素灵微蕴卷二 五色解 五声解 问法解 诊法解 医方解 素灵微蕴卷三 喘解 吐血解 惊悸解 悲恐解 飧泄解 ...

  • 中医类古籍《素灵微蕴》共4卷2册

    <素灵微蕴>,综合性医书,4卷.清代黄元御(坤载)撰,成书于嘉庆五年(1800年).作者研究<内经>的心得.前2卷论述病因.病理.治法,按胎化.脏象.经脉.营卫.脏候.五色.五 ...

  • 中医类古籍——《素灵微蕴》共4卷2册

    <素灵微蕴>,综合性医书,4卷.清代黄元御(坤载)撰,成书于嘉庆五年(1800年).作者研究<内经>的心得.前2卷论述病因.病理.治法,按胎化.脏象.经脉.营卫.脏候.五色.五 ...

  • 《素灵微蕴》

    业师于子蓬,司铎(司铎 掌教化之令者.)金乡,录证来问:自来饮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伤食泄利,鱼肉绝不思食,食枣数枚即发热,食柿饼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饭十余年矣.饮食调适,终日 ...

  • 素灵微蕴5

    全集十 素灵微蕴 素灵微蕴序 道光九年冬十一月阳湖张琦 素灵微蕴卷一 昌邑黄元御坤载著 胎化解 藏象解 经脉解 在项之脉,任督各一,其余左右各二,合二十四经. 足经之部,太阳.少阴行身之背,阳明.太阴 ...

  • 阅素灵谈中医食养 | 何为轻断食?为何有必要轻断食?

    本  期  导  读 我们每个人,包括至虚的一些人,都有大量的不能转化或者转化了一半.但是又排不出去的东西,留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东西,也是很多人患慢性病或长期体质不好的关键原因. 为什么推荐吃白菜 ...

  • 阅素灵 | 吃着美食调理身体,食疗既能养生,亦能治病

    本  期  导  读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能够调理好身体,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食疗能在愉悦中治病 食疗是中医学习里极其愉快的一项内容,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一枚妥妥的吃 ...

  • 阅素灵谈中医食疗第一讲 || 食疗既能养生,亦能治病

    本 讲 导 读 食疗能治病且安全性高 对慢性病和虚弱体质调理效果佳 "山药炖猪蹄"治疗干咳少痰 "神仙粥"治疗轻微风寒感冒 食疗蕴含着中医的核心:气化和辨证 食 ...

  • 阅素灵谈中医食疗第二讲 || 分享食疗的经典系案例(Ⅰ)

    本 讲 导 读 "芹菜胡萝卜汁"辅助治疗肝胆有热,脾胃有燥的糖尿病 "山药汤吞服猪胰脏干粉"治疗脾虚型糖尿病 人体自有大药,人体生命本身就有一种自然的疗愈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