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的迷之自信

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印度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绝不会在世界上扮演二等国家的角色;如果不能做一个大国,印度宁肯就此销声匿迹。
印度一直将自己视为“大国”,在内政外交中充满了“迷之自信”。尤其在中印战争前夕,他们的信心膨胀到了顶点,当时的论调是,一个印度的士兵,可以抵得上五名解放军。然而残酷的战争中,印度一败涂地,为避开解放军锋芒,差点连首都都要换地方了。
实力如此不堪的印度,是什么让他拥有如此的心态呢?
尼赫鲁

文化与宗教的基础

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哈拉帕文化即已经开始孕育,并发展壮大,印度也因此得以跻身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宗教也异常繁荣,诸多宗教发源于此,例如佛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密教等。中国古代的高僧不远万里来到天竺,将求取真经作为他们毕生奋斗的目标,可见当时印度文化之昌盛。
历史与宗教为印度自信心态的塑造打下了基础,正如他们引以为傲的泰姬陵。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形容这座王妃陵寝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是印度人心目中最纯洁的地方。
古代的印度富于文化和教养,的确有让他们骄傲的资本,但这种骄傲绝非近现代以来展现的狂妄。我们所熟知那个印度,要从近现代说起,他的自大另有根源。
印度

民族独立的荣光

1857年,英国政府让殖民地的军队改用恩菲尔德来复枪,由于子弹上涂有猪油或牛油,拆开时需要士兵用牙咬,因此激起了强烈的反对,由此也拉开了印度近百年的独立运动。
第一次的武装起义虽然占领了德里,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形成了气候,但遭到了英国统治者的镇压,最终以失败告终。
军事斗争的失败让印度人民改变了策略,他们采取了议会斗争的方式,通过建立政党来增强独立思想的影响力。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很快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并发展成为印度最大的政治力量。
甘地
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印度的反殖民运动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一时期,他们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以此作为国大党的行动纲领,获得全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
1942年,印度国大党通过了由甘地起草地“退出印度”决议,决定动员全社会所有力量,实现最大范围的不服从运动,制定了退出英国政治纲领。
随着战后英国实力的迅速衰弱,已经无力控制印度这种庞大的殖民地。在1948年,不得不宣布将权力移交给国大党,印度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一直遭受外辱的印度人民,打了一剂强心剂。
印度人民

果阿战争的巅峰

成功独立的印度一路高歌猛进,1961年的果阿战争,更是让他走向了“人生的巅峰”。长期以来,葡萄牙一直占据着印度西部沿海的果阿、达曼、第乌岛等地,作为北约的一员,声称这些地区受到北约保护,并增兵至5000人,同时补充了武器弹药。
印度派出的非战斗部队遭到了镇压镇压,伤亡200余人,于是采取了武力收复失地的方式,派出了3万余人的作战部队,在空军的配合下,开进了果阿地区。战斗仅仅持续了48个小时,3000多支葡萄牙军队缴械投降。在这场战斗中,双方伤亡仅仅二三十人,几乎等同于一场小规模的摩擦。
印度兵不血刃,结束了葡萄牙在果阿地区400年的统治。这是近年来,印度在面对西方强国时,取得的唯一一次正面战场的成功。对于这场轻而易举的胜利,印度上下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新德里的报纸称之为“最得意的时刻”,大力赞扬印度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体现出“旺盛的战斗精神”。
紧接着,对于胜利的狂欢逐渐开始“变味”,印度从上至下变得越来越自负。印度总理尼赫鲁也称赞印度军队在果阿的“赫赫战功”,称其为“一支非常伟大和非常有效的战斗力量”;他还指出,当下的印度军队,正处在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时刻,即使应付中国和巴基斯坦同时来进攻,也可以从容应付。
尼赫鲁

第三世界“带头大哥”

在国际舞台上,印度也逐渐寻找着“存在感”。在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下,印度以第三世界的带头大哥自居,尼赫鲁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等,积极发起推动“不结盟运动”,主张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旗手,印度在国际上也着实风光了一把。
由于二战当中印度遭受损失较小,又有英国工业的加持,经济基础相对中国要好上很多。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的时候,印度工业产量跟我国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以钢铁工业作为标准,其产能是我们10倍,产业工人数也是我国的6倍。
战后印度的GDP位居世界第十,人均GDP达到60美元,而同时期中国大陆是则是29.2美元。铁路里程印度有5.3万公里,而我国仅2.1万公里,是我国的两倍以上。当年印度经济和各项基础条件,堪称亚洲第一。
这些亮眼的数据,是印度轻视亚洲其他国家的“底气”,也是其一系列失误决策的根源。
印度

被忽略的问题

印度的问题在于,忽视了自身的诸多不足,又大大低估了对手的实力。纵观印度的一系列成就,很少是“硬碰硬”,基本是靠政治斗争和民众运动来取得的胜利。即使被他们大吹特吹的“果阿战争”,也是印度通过人数上的优势,不战而屈人之兵。
印度的军事实力,几乎没有接受过实战的洗礼,也根本无从检验实力的强弱。一战、二战中虽然有印度士兵的身影,但其是作为英国的附庸参战,军队指挥官也都由英国人担任,尚不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
印度人总喜欢无限夸大自己的成就,而忽略自己当下存在的问题。就印度的独立运动而言,就是非常不彻底的。这场运动以和谈的方式完成政权交接,并没有完全清除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军事存在,并且完全套用了英国自治领的政治制度。
“印巴分治”也成为独立运动中难以抹去的阴影,印度、巴基斯坦在宗教、政治、军事上形成对立,克什米尔就像一道伤疤,横亘在两国中间久久不能愈合。
印巴分治

真正的大国

反观中国,一直被战火所洗礼。抗日战争中,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几乎全部主力,中国以3500万军民牺牲的惨重代价,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对中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果不是中国,那么日本就会从东边攻击苏联,并拿下印度,甚至远击澳洲,后果将不堪设想。
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也是真刀真枪杠上了,动辄上百万人的大会战,创造了战史上的奇迹。被新思想武装起来的解放军战士,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素质,逐渐具备了与世界一流军队一争高下的实力。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几乎靠一己之力,将朝鲜从灭国的边缘拉了回来,抵挡住联合国军优势的火力,让二战中所向披靡的美军,也尝到了苦战不胜的滋味。
中国的战斗力,在一次次战斗中得到淬炼与升华,一次次真刀真枪的实战,练就了我们的皮糙肉厚。等到印度在边境蓄意挑衅、制造摩擦时,我们以雷霆万钧之势,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获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抗美援朝

一路走到黑

按照常理,被中国一直偏师打得体无完肤的印度,本应该痛定思痛,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反思,他们却为失败找着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武器装备不行、山地海拔太高、强大的空军未参战等,找足了各种客观理由。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唯一的大国,对周边的小国家奉行区域霸权政策。不仅肢解了巴基斯坦,促成了孟加拉的独立,还将锡金纳入版图,成为自己的一个邦。在与周边国家关于边界和水源的谈判中,印度不断“秀肌肉”,让一众小国充满了忌惮。
印度国内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加上外媒无所不用其极的追捧,几乎就让印度相信了自己“超级大国”的地位。他们自认为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从来没有将中国看在眼里。在美版知乎“quaro”上,常常会有“中国何时才能赶上印度?”“上海何时才能超越孟买?”类似的提问。在他们眼里,中国依然还是那个刚解放的农业国,而印度,则享有着“日不落”帝国子民最尊贵的身份。
印度
最近就边界问题,中印之间再现龃龉,印度各界求战心切,声称如今的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印度。然而透过这些浮躁的文字,我们看到的,却依然是那个熟悉的、一个所谓“大国”的狂妄之态,60年间似乎没有任何的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