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生所有的惶恐不安,都源于内心的误解!
壹
从前有一只小狐狸,它想到一个葡萄园里面大吃一顿,因为里面的葡萄实在是太诱惑了。
但是它发现栏杆太小进不去,这个时候它就想起了一个办法,饿自己三天,把自己饿瘦之后,就钻到葡萄园里大吃一顿。
但是它吃饱之后却发现又出不来了,于是又饿了自己三天,才得以脱身。
可怜的小狐狸,前前后后忙活了好几天,最后饿着肚子出来了,忙前忙后,到头来只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这个俗世间,有多少人都像小狐狸一样整天忙忙碌碌,但是最终什么也没有获得。
或许是为了勉强的维持生活,又或者是为了填补那一颗空虚的心,一味的用外物去填补,但是最后才发现一切都无济于事,内心的慌乱永远没有止境,内心欲望的深渊从来没有填满。
我们忙忙碌碌,就是想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但是心却更加焦虑,更加恐慌,想要安抚脆弱的心,却发现总有一种无力感,内心所有的慌乱,外在的物质永远填补不了。
你是否停下过脚步低头问问自己,是不是像小狐狸一样整天忙碌着,最终一无所获。
事物之间其实都存在着主观情感意识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关系,所谓的主观情感,其实主宰的就是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对于人生的充实感,而外在的条件,丰富的只有外在物质的生活。
我们无法完全的脱离物质,因为物质是幸福的基础,但是物质只是外在,永远无法主导内心的富足,需要靠内在的给予和填补,才会让内心有一种释然。
应该有一种收拾凌乱的态度,并且把那些不堪的空虚感填补充实,找到一种属于自己更好的生活节奏,而不是每天陷入慌乱的恐惧之中。
贰
《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应当舍弃对于物欲的诱惑和华而不实的虚名,而保持一种简单纯粹而又满足的生活。
也正是因为太过于贪图外界的享受,一味的去追求物欲,造成了贪欲的无限膨胀,一个只会贪婪的追求外在物质的人就会产生自我疏离感,内心就会越发空虚。
所以《道德经》中提倡的就是抛开对外物的追求,减轻欲望,才能够真正的淡然的看待外物,由外在追求转入内在修为,让内心达到一种充实,而不是全靠外物去填补。
如果内心欲望如沟壑,那么外在的物质就好像扔进大海中的石头一样,不但无法填满,反而还会激起波澜。
叁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智慧: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要做到忙碌的时候心性不乱,必须在清闲的时候就培养清醒的头脑,要想在死亡面前不感到畏惧,就要在平时对于人性感到一种透彻的感悟。
要想在死亡面前不恐惧,能够有一种从容镇定,必须在平时就有对于生死透彻的一个感悟。想在平日里有对于生活淡然的感受,就要有一种平日对于名利淡泊的修行。
如果一味的去追逐名利,内心只会更加慌乱。我们从来没有刻意排斥过外物,但是我们绝不提倡一味的去过度追求,把财富当作人生唯一的追求,这就是人心慌乱的根源。
生活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心被其他俗物所遮掩,才会变得惶恐不安。
当你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就审视自我,放慢一些脚步,对于外物有一种淡薄,去体会超脱于万物之上的一种充实,这才是人生的境界,这样的人生才有一种踏实感。
○ 本文部分摘自《网络》,本公众号小编整理。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