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正在消失,乡愁何处寄托?
(朗诵者:自洽)
(我们村)
人们到了某处,总喜欢讨论当地的民俗人情,其实就是“民风”。我们这样的一个西北小村,一谈民风,多数人张口就会用上“彪悍”一词。
我不同意。尽管村里很多人都过着潇洒畅意的彪悍人生,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的民风最多就是一个“正”字。
我们很实在
我知道很多地方的人吓唬小孩子时很“随便”,会用“公安局的人开警车来了,再哭再闹就抓走你”这样的话,小孩子每每听到这话就非常乖的安静了。而在我们村,这样的恐吓作用微乎其微,小孩子并没那么害怕警察,因为大人就没那么害怕。
(大人们往往爱用自己惧怕的事物来为孩子树立畏惧的形象。)
为什么村里的人不怕警察呢?因为我们认为,警察即便是要执行“把人带走”的公务,也该是有理有据的,所以“我没有做坏事便没什么可怕的”。而那些要被带走的人,大家也要出去问问,到底是犯了什么事才被如此大张旗鼓的押走;如果说不出个所以然,车打着警报从村里出去,怕也是要费一点周折。
看,我们的民风就是这样实在。
我们很性情
村里人耿直,脾气也火爆。通常大家都讲理,也讲人情,有时先讲人情再讲理。
人们平常用电需要到电力部门的乡工作站去购买,但西北的乡镇,每一个村之间相隔老远,动辄十里路,在线上支付还没有时兴的过去很多年,村里人交电费实在是件麻烦事。农人们天天奔波在田间地头,稍一忙活就会忘了购电这样简单的生活琐事,所以有些人家就欠着电费了。电力部门惯常的对付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停电!
我妈说,有一年夏收时节,人们忙着收割,实在抽不出闲时间去缴一趟电费。突然有一天,拖欠电费的几家人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行停电了。可以想象,辛苦多日的农人,本来已疲惫不堪,回家又漆黑一片,心情有多差。尤其是一些人还要在夜里挑灯忙碌,开着电机继续干紧要的活,一停电,计划就要中断,这就像是对一支紧张作战的部队断粮断水一样,令人沮丧气愤。
被断电的人心中怒火烧到了头顶,于是几户人家联合起来,到村后把那里的变电站给砸毁了。整个村子瞬时间黑漆漆一片了,牵连其他几个用同一电站的村子也停电了。
一次停电变成了打砸事件,还毁坏了电力设备,又是在夏收农忙的关键时刻。事情闹大了。
当夜,村里的干部就接到了上面的电话,询问情况。村干部老实说了情况,还说自己也压不住群众激动的情绪。第二天一早,乡干部来了,县里的相关领导也到了,赶紧到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处理问题。“搞事”的那几个人好汉做事好汉当,当面跟领导说了自家情况;其他村民也都作证,说了当时的难处。
这件事最后的处理结果村里人很满意:两个停电的电力人员道歉并记过;电力部门重新建一所电站;以后电费不再由各家自己去缴,而是改电力人员上门收取。
看看,村里的民风就是这样有难同当。
我们很有爱
在村里,大家都是近邻,没有一个家不沾亲带故的,平日人们全部以辈分相称。比如我家,不知祖上哪一代辈分大,导致我从小就享受到了“长辈”的待遇。
我家隔壁女主人我叫二姐,她孙子都戴上红领巾了,见了我张口闭口的叫姑奶奶,整的年少貌美的我有种德高望重的感觉;村头碰到一个头发花白的瘦小老太太,认了半天,才发现那是我以前的二嫂子。
计划生育后,各家都成了小家庭,这些年随着二狗子和小芳之类的进城,村里人更少了,各家各户有什么大小事,几乎都是来回帮忙,经常听到我妈不是去这家喜事上帮厨,就是去那家地里帮忙,而我家的活也是别人帮着干完的。留守在村里人如此互帮互助的情谊,在大城市这种地方已越来越少见了。我们的民风就是这样有爱。
其实,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所谓的“民风”已越来越模糊。年轻人出走,遍布在了五湖四海,又组成了多区域文化融合的家庭,后一代孩子们的身上已没有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他们是整齐划一的全国统一模式,他们甚至没有“家乡”这一说。
或许在未来,“民风”这个词将不复存在,对于人们而言,只有地域的概念。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令人伤感,但这就是这个发展的世界,不是吗?
我是村头小芳
只说我们村里的事
也可能是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