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四十二:外强中干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为和父亲晋献公闹了误会,就逃出晋国,辗转逃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国国君秦穆公的收留。夷吾向秦穆公许诺,等将来自己回国当上国君,就把晋国的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以报答秦穆公的救命之恩。
(公子夷吾剧照)
四年以后,晋献公去世。秦穆公派人护送公子夷吾回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也就是晋惠公。可是,当上国君的夷吾并没有向秦穆公兑现诺言。
(晋惠公剧照)
不久,秦国发生饥荒,饿死了一些百姓。秦穆公向晋国求粟。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认为晋惠公背信弃义,而且见死不救,就怀恨在心,于是派兵攻打晋国。
(秦穆公剧照)
秦国军队训练有素,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晋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很快,晋国连续打了三次败仗。
(秦军攻打晋国)
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他下令,拉战车的马,必须要用郑国产的高大骏马。大夫庆郑一听此令,连忙对晋惠公说:“大王,自古以来,出征都是件大事。出去打仗,必须乘骑本国出产的马,因为本国土生土长的马既熟悉道路,又能服水土,同时还容易理解主人的心意。所以在战场上能随人使用。君王现在大敌当前,而乘别国出产的马出战,如果这匹马遇敌而畏惧,必将不听使唤,一旦它们乱动起来,脾气就会更加暴躁。这些马虽然表面上看来是雄赳赳的高大骏马,其实内心却是虚怯无力的。两军阵前,你叫它向前,它不向前,叫它后退,它也不听,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庆郑画像)
但是晋惠公一点都不愿意听庆郑的劝告。果然,在交战中,晋惠公的马惊恐而不听使唤,晋惠公一下子就被秦军活捉,当了俘虏,晋军因此而大败。
(晋惠公被俘)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外强中干”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读音是wàiqiáng zhōng gān。“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本义是外有强形,内中干竭。现在用来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多用于形容一个人的体质不好,经济能力差,国家实力弱等,是个贬义词。
请注意,在全国各地语文中考题里,常考过“外强中干”的读音,其中“干”读“gān”,而不读“g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