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美国小学的阅读课,我发现这项“阅读思维”,是阅读训练的王牌
小媛老师
关于作者:
美国硅谷公立小学老师
美国双语教育学硕士
分享美式教育经验谈
坐标加州,8年教学经验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Cause and Effect的因果关系,比如当我们吃了太多糖果后,牙齿可能会变坏;当我们吃了太多冰激凌后,小朋友可能会肚子痛;当小朋友不写完作业,就没有Ipad可以玩等等。可以说,因果关系的判断会伴随我们成长的一生。
为什么美国小学如此注重培养孩子因果关系的阅读思维呢?
这里我觉得有两点。首先,在阅读时探寻因果关系,会让小朋友善于在阅读时提问,比如问问自己: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这样做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在提问的过程中,小朋友会真正参与到阅读训练中来。
因此,Cause and Effect被写入了美国通用教学大纲(Common Core),成为一项重要的阅读理解技巧。
(3年级Common Core教学大纲)
在阅读完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结构图,帮助孩子找到故事中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当小朋友识别出文章中的因果关系后,他就能迅速抓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模式(pattern),进而更好地理解。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到底什么是Cause? 什么是Effect?我很喜欢下面的这款海报,小朋友理解起来十分形象!
· Cause 就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 Effect就是事件产生的结果
将抽象变具体
接下来,帮助小朋友理解Cause and Effect很重要的一环在于:将抽象的概念用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我们可以拿来一个气球:
小朋友这时定会瞬间大叫:It will pop! 有的小朋友会捂住耳朵说nooo...而有的会特别兴奋: do it,do it!
“这次我们要把鸡蛋掉在地上,将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这两个活动定会给课堂带来无限尖叫,同时也将Cause和Effect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例如,
“因为老师戳了气球,所以气球破掉了”。
“因为老师丢掉了鸡蛋,所以鸡蛋碎了”
“因为鸡蛋撞击了地板,所以鸡蛋破掉了”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一对逻辑关系可以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中,等到今后的阅读思考时,他可以有效开启记忆盒子,迅速辨别出Cause and Effect的逻辑关系。
开放性问题
这里我很喜欢用这款结构图,不仅简洁,而且操作灵活。可以写出或者画出逻辑关系。
通常,我们可以先列举出一些原因,然后让小朋友想出可能产生的结果。比如这里有一些我推荐的Causes (原因) 例子:
有时候,一个原因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我从来都不刷牙,可能导致我的牙齿痛;也可能导致我的嘴巴有异味;或者我的牙齿会变黄等等。
同样地,我们还可以给出结果,让小朋友思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一个结果可能也有不同的原因,待小朋友来发现。
骰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