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帛书呼吸法“可食不可食”之气篇
(原文很多在出土竹简时,有所缺失。我以□代替缺失之处)
【原文】:“春食一去浊阳,和以铣光、朝霞、昏、清可。夏食一去汤风,和以朝霞、行暨、昏清可。秋食—去口口('口’为原缺文字)、霜雾,和以输阳、铣光、昏、清可。冬食一去凌阴,和以正阳、铣光、输阳、输阴、昏、清可。”
根据上述原文,其中所谓的“食”,指“食气”就是吃气,我们可以称之为呼吸,古人把呼吸看作是人体吸收自然界精华的一种方式。
古人把一年分为四个对立的时间点,也就是四季,每个季节影响着人体自身的节律。只是在古书中一般称四季不叫做“四季”,而是叫做“四时”。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四时不仅仅是指四季,还指一天时间之内的四种时间状态。而且都是以“春、夏、秋、冬”来分别。
其中春和夏是:生(生长发芽),长(枝繁叶茂)。秋和冬是:收(生命力收敛成种子),藏(万物把阳气藏起来等春天再生长发芽)。
所谓的“生长收藏”指的就是“春夏秋冬”。
而原文中关于,浊阳、铣光、朝霞……等。指的是不同时间,自然之气的“可食和不可食”。
最好最佳的“可食”之气,古人有不同的命名,也就是呼吸法中所说的朝霞、输阳、正阳、铫光、输阴和行暨六种气。
这“六种气”如下:
朝霞:(又称平旦之气)。
是在清晨太阳将要从地平面升起,天空已出现红黄色的时间。
输阳:(又称地黄之气)。
是在太阳刚升起后不久,离地面约二根竹竿高(相当于午前7~8点)的时间。
正阳:(又称日中之气。按:“正”字帛书原作“端”。系秦人避秦始皇讳所改)。
是在中午太阳位于天空正中(12时)的时间。
铫光:(又称天交之气)。
是在午后太阳被轮盖状的密云所遮掩的场合。
输阴:(即沦阴。又名日入之气,飞泉之气)。
是傍晚太阳已经降落地平面之后天空出现红黄鱼的时间。
行暨:(即沆瀣,又名日没之气)。
是在夜半(夜间12时)的时间。
【原文】:“口口者,口四”塞,清风折首者也。霜雾者,00000口。浊阳者,黑四塞,天之乱气也,及日出而雾也。汤风者,口风也,热而中人者也,日口。陵阴者,入骨O口也。此五者不可食也。”
根据原文,大意就是有些气是不能乱“食”的。
而“不可食”有“五不食”即:
浊阳:大意是天之乱气,是早上日出时雾露笼罩的天气。
汤风:酷暑加热风天气。
霜雾:出现霜雾的天气。
清(冷)风:风沙侵袭,冷风瑟缩的天气。
凌阴:严寒阴冷的天气,容易让阴气趁虚侵入人的骨骼。
这五种气,都是我们要在练功时避免的。
在传世的一些先秦古籍中,对于这种“佳质”气的记述还可见到类似的记载或其他一些名称与解释。
例如在《楚辞·远游》中提到的“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韩非子》一书中称为“日华”(所谓“日华”,系指太阳的精华之气)。
在《庄子》一书中称为“真人之息”,《素问·上古天真论》称为“呼吸精气”。
《灵枢·刺节真邪》称为“所受于天”的“真气”。
以及《淮南子·傣族训》在评述先秦养生家王乔赤松子等人呼吸养生时所说的“吸阴阳之和,天地之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