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的作者是古典,著有《拆掉思维里的墙》,罗辑思维“得到”专栏《超级个体》主理人,清华大学生涯规划客座专家。

这本《跃迁》读起来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书中所提的顺势而为、名师指路(向特定领域中的高手学习)、选择比努力重要等理念都不陌生,而外包记忆、联机思考等观点我也曾多次见到。只是,书中讲得比线上课程更全面、更具体。

何为“跃迁”?在本书中,特指人的思维、能力,从一个状态突变到另一个差别很大的状态,跳跃式升级,没有中间状态的过渡。这里的状态,指的是外在表现,意思是我们的语言、行动等在突然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产生的成果也跃升了好几个层次,并进一步带来人生境遇、生活工作状态的改变。本书就是围绕实现跃迁的方法而展开的。

一、大脑核心功能的变化

Question 1:高中三年所学课程的内容,你还记得多少?思考5分钟再回答~~~

My Answer:我只记得有哪些课程(语、数、外、生、物、化等),但不记得课程的具体内容。倒不是说把知识忘了,真遇到一些题相信还是能够解答的,但是在直接提及这些课程时大脑几乎一片空白,当年反复学、反复记、反复练的海量知识,要么已被清空,要么被埋藏到了记忆深处。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记忆一直是被反复强调的一项重要技能,打小要背九九乘法表,后来要背公式、背文句,甚至还有背元素周期表。诚然,我们很是佩服和羡慕那些记忆力超群的人,可仅有出色的记忆力未必就能做成事、做好事。除了极少数过目不忘的天才,大部分被认为记忆力强的人,或者是短时记忆能力突出,或者是投入大量时间反复记忆,或者是已经通过大量实践将知识和技能变为了一种本能。

97年初,电脑热逐渐兴起,家里也给我报了一个短训班学习基本技能,除了开关机、几个简单的DOS命令,大部分时间只干一件事——练习打字。当时主用的汉字输入法是拼音和五笔,据说练五笔需要背字根,费时费力也比较痛苦,但面对拼音方面的短板,我却没有选择。只是,我很少背字根,起先是照着字根表逐个找,一分钟都不一定能打出一个字,后来练多了就不再需要查找,凭大脑的第一反应就能完成。这么多年来,除了个别使用频率极低的字根,绝大多数字我都能够不经思考直接拆解,这就是通过大量实践最终形成的反射性行为。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记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脑力资源,按照机会成本的原理,如果我们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记忆,就必然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投入,比如思考人生方向、提升个人技能、解决具体问题。

人们之所以如此强调记忆,其中一个原因,是过去的知识或者叫信息高度分散,人们很难在急需的时候迅速获取,甚至可能压根儿不知道这些知识的存在。然而,在如今这个网络连通世界、数据无缝流转的时代,获取信息的便捷度大大提高,在“百(度)知(乎)谷(歌)”逛一圈就能解决普通人的大多数疑问,而且用时不多。

人的记忆能力再强,也强不过计算机,更强不过“云”网络。随着技术的发展,记忆已不再应该是大脑的主要功能,观察、思考、创造才是更能发挥大脑优势的核心技能。记忆知识,或者叫“存储信息”,完全可以外包给各种工具,比如evernote、有道云笔记等软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只需要一台小小的手机,就能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有网络的角落获取需要的信息,有一些人更是直接将数据从硬盘转移到了网盘,将工作场所从方寸小地拓展到了社会的任一位置。

通过把不重要的技能外包,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提升核心技能,这既是“二八法则”的体现,更是科技发展带来的认知模式的改变。未来社会人们之间的竞争,比拼的将不再是掌握信息的数量,而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

往深处再挖一点,作者的这个观点体现了“借势”的思维,借时代发展的大势,借科技进步的大势。如果回到一百年前,除了背记,别无它法。

二、思考方式的变化

Question 2: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难题,你会怎么做?是关起门来独自冥思苦想,还是去图书馆、去网络上查找资料,亦或是向内行请教?

让我们把问题具体一下:某天你在一家餐馆尝到一款菜,非常喜欢,准备回家自己做。这时,你是会通过回顾当时的感觉、记忆并自行琢磨出一份菜谱,还是直接上网搜现成的,打开小红书之类的APP找制作视频?

前面讲到了思考应该是大脑的核心技能之一,那么在遇到新问题时,我们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思考方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认为有三个底层逻辑需要说明。

第一,思考不是凭空猜想,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有一定了解基础上的分析判断。遇到问题时我们通常采取的做法,是首先了解背景信息,从底层逻辑着手建立对问题及所涉领域的认识。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全面了解、深度了解,能够构建基本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足则是需要投入很多时间。有些问题,我们一生中可能都不会遇上几次,投入大量时间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够发挥作用的机会不多,效费比明显不高。

第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的长相、独一无二的性格,但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却是共通的,总能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找到生活环境相似、人生际遇相似的人。同样,我们遇到的大多数问题也必然被世界上其他人经历过,并且还被成功地解决了,其中一些人还将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分享在网络中。这种经由他人实践验证并梳理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用作者在书中的话来讲,就是“知识晶体”,是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

第三,世界的复杂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在对某个领域缺少足够深入了解、足够实践积累的背景下,仅仅通过浅层思考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问题,而且我们因为“无知”而对这些问题“无所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们都不是这个领域的高手,我们所设想的“一厢情愿”的解决办法往往早已被高手验证过,有些问题之所以没有解决,是因为还有很多外行尚不知道的因素。以普通人的见识经历,根本不足以理解其他领域的复杂程度。

在这个时代,研究问题的第一步行动不是立刻开始思考,而是直接把问题抛出去,向这个领域中的资深从业者和高手请教。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即使高手们没有经历过完全相同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指出的方向往往也与最优解相差不远,尤其是真正的高手都拥有大量实践经验,不会出现新手易犯的低级错误。当然,在获得指点后我们还应该加入自己的思考,并充分地进行实践,搞清楚基本的逻辑、基础的知识,进而融合为自身的能力,将他人的砖变成自己的墙。

这种思考方式,叫“联机思考”;这种借用别人答案的方式,叫“调用”和“整合”。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抛出问题,也应该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如果你问“如何才能变得有钱”,别人的回答可能会是“抢银行”这种不靠谱的,因为对方不知道你的详细情况,也就无法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但是如果你问我“今晚想不想吃火锅”,我就能给出准确的回答“想”。

三、“功利”地学习

Question 3:你爱学习吗?最近两年你报过多少线上线下的课程,其中又完成了多少?哪些课程给你的人生带来了变化?

从两年前开始接触第一门线上课程算起,我先后报了不下十门课,有知识管理、自我管理等方法论,有word、excel软件使用等技能类,也有人生哲学等思想类,有的学完了,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则从未开始。相同的一点是,无论是学完的还是学一半的,到现在实际用起来的知识并不多。不是说这些知识不好,只是很多都不符合我的当前状况,暂时还用不上。

有类似经历的人在我们的身边很普遍。我们总是会不断地遇到各种新问题,会经常焦虑于知识的欠缺,也会积极充电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很多人学习的速度赶不上遇到新问题的速度,非但没能消除焦虑,反而变得愈发焦虑。一方面是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学到的知识因缺少运用的机会而难以发挥作用,更难以转化为能力和收益,这似乎已成为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们无法掌控遇到的问题,但我们可以调整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成果的运用效益。作者给出的方法是“功利学习法”——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寻找合适的认知资源。这个方法的基点有三个——目标导向、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即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可以理解的。这个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学生时代都实践过,目标导向——通过考试、取得高分,即时反馈——有作业练习、有考试检验、有老师点评,最近发展区——课程设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后面的内容紧跟前面。

功利地学习,是从结果——解决现实问题——出发,倒序设计学习计划,不讲情怀、不讲原则,只求能够很快用得上,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所谓功利,是在结果上“功利”,而不是过程和手段。

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用来显摆的。当知识会多到记不住,会让我们散焦,会丢失真正的答案。与其漫无目的的学习,不如结合生活场景提问,能解决当下问题的知识就是有用的,要重点学,不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则降低关注度,以后再说。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感觉比较零散,网上看了一下评论,发现似乎是很多文章(相信是作者的原创)的合集,层次跳跃比较大,读前两遍会不时地出现思维跟不上。书中还是有一些干货的,比如对“二八法则”基于运用层面的理解、功利学习法、破局思维等,对我都有所启发,算是可读之书。

(0)

相关推荐

  • 2020读书计划9:《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一本书的精华,10分钟的干货 作者:古典 类别:个人成长 思维认知 古典说,作为职业规划师,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人们的努力和回报不成正比?不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个体不重要,选择什么方向.站在什 ...

  • 今日所学所思第三天~从普通人到高手的三个阶段

    问:把大象放冰箱总共需要几步? 答: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冰箱.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为什么要提这个不太好笑的笑话呢?因为依依觉得把大象放进冰箱这件事,和今天要说的问题有一些关联 ...

  •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作者:古典读后小结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作者:古典 这本书想要讲的主题是:如何利用规律和趋势,放大个人努力. 第一章,我们谈到了网络.人工智能对于学习方式.思考方式和竞争力的改变,以及人类是如何通过&q ...

  • 学招术 成高手--《跃迁》读书笔记

    [缘起]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自己就是个标题党,而且爱玩见词思义的游戏. 自以为<跃迁>无非是量变引发质变.重在坚持.厚积薄发的老生常谈. 因此,将这本书一再错过. 直到看到副标题&quo ...

  • 《快速阅读术》| 教你每个月读完20本书的读书方法

    感叹时间过的太快,焦虑自己的知识跟不上时代变化,于是在新年伊始,我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每个月至少读5本书.然而,结果大概都猜得到.第一个月,我的Flag就倒了,一个月磕磕绊绊读了两本书,读完也不知 ...

  • 读书:《快速阅读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并不觉得快速阅读术有多么神奇,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阅读速度比较快的人,只是,印南敦史一年能读七百本书,而我只能读四百本多一点而已, 我每看一本书,都端着学习的态度来看. 在读完这本&l ...

  • 从1页读5分钟到每年读700本,快速阅读术真的有用吗?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读书贵多还是贵精? 这个问题中的隐性逻辑是:读书多但收获少,读书精但速度慢. 那么,阅读速度和效率可不可以达成一个平衡? 我们来看印南敦史的经历. 印南敦史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同时也 ...

  • 《快速阅读术》:掌握这些方法,你也能一年读700本书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从小到大读了那么多书,有很多都已经遗忘了,为什么还要继续读书呢?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读书的好处要从长远看,书里的知识其实和父母之爱一样,未曾走远,它们一直在帮助和保护你,只是 ...

  • 《快速阅读术》:掌握2种快速阅读的方法,让你的阅读更高效

    '读书务在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鲁莽躐等,虽多无益." 这句出自明朝大学者胡居仁之口的读书警句,告诉我们:读书要循序渐进,要精熟,一本书读熟后,再读另一本,不要粗翻浅览,那样做,书虽 ...

  • 《快速阅读术》:每月读20本书?做到这3点,你也可以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查理·芒格是个极其热爱读书的人,曾经有记者在访谈节目中问到他的生活习惯,查理·芒格说:我一周读20本书. 由此可见,阅读已经融入到他的生活中去了,就和吃饭.睡觉一样,读书成 ...

  • 蓝色周一 | 《快速阅读术》:书并非非读不可,因此阅读生活应该是快乐的

    今日豆瓣评分7.1分,1930人评价 简介: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包里放着一本书,想要随时阅读,却发现始终未动.于是,什么时候都能读就成了什么时候都不读.这本书将帮助你改变阅读理念,制订阅读计划,彻底 ...

  • 《快速阅读术》中的金句:

    <快速阅读术>中的金句: "呼吸式阅读"."流水式阅读"."复制100%到邂逅1%"."一行采集". &qu ...

  • 《快速阅读术》:只会慢读的我,终于实现了1天读1 本书

    周五看完由印南敦史所写的<快速阅读术>,写了个读书笔记发表在某平台,其中提到了作者一年读了700本书. 有些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一年读700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在哗众取宠.另外一些人觉 ...

  • 读书贵在多,还是贵在精?快速阅读到底有没有用?

    最近有位小伙伴看到我在一年至少阅读120本书,差不多是两三天就一本后,劝我说不要看这么快,看快了没用,读书应该贵在精,而不在多. 在和他说明我的阅读方法,并给他介绍了一些快速阅读的技巧后,他仍然觉得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