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元年:未来的你,只要呼吸,就必须要“付费”

若要盘点当下的社会热题,“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概念当仁不让是其中之一。
而在近期闭幕的两会上,中国首度将 “碳中和”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提出了以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指导方针。2021 年也因此被称为“碳中和元年”。
在 “碳中和”、“碳达峰” 被频频提及的今天,没点跟环保低碳有关的谈资,都没法出去社交。这就让大家忍不住感叹:绿色主题为啥能这么红?
什么是 “碳中和”?
“碳” 即二氧化碳,“中和” 即正负相抵。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例如碳补偿;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今年两会上制定的指导方针就是通过(1)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耗规模以及(2)加大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力度两方面举措,来逐渐达成节能减排的目的。
(来源:国家电网报社新媒体)
“碳达峰” 又是什么意思?
在很多媒体报道里,我们会发现,“碳中和” 和 “碳达峰” 总是一同出现。那么,“达峰” 和 “中和” 有什么区别呢?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工业生产力的增加和人口增长带来的高能耗,人类社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处于逐年增加的状态。而 “碳达峰”,顾名思义则指的是人类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那个拐点。当人类每年碳排放量出现由增到降的转变时,就说明人类的碳排放已经达到峰值,走上逐步降低排放的道路。而前面所说的 “碳中和” 则要更进一步,不只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是要达到相对零排放。
碳达峰主要的举措是节能减排,降低能耗。但是即使降得再低,人类也还是需要消耗能源,排放二氧化碳。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那些减无可减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当吸收量等于排放量,就可以实现排放等于 “没排放”,即社会经济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碳吸收总和为零,也就实现了 “碳中和”。
因此,从顺序上来说,应该是先 “达峰”,后 “中和”。
为什么 “碳中和” 话题会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其实,节能环保是一个远在天边又近在你我身边的话题。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包括:海平面上升数厘米,海洋碳酸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等。对于我们个人的直观感受来说,更具象的表现则为:内陆地区大量干涸的水域河流、临海地区的洪水海啸、山川地带的山火频发、北极熊等大量生命无家可归...... 这样的案例简直太多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 Rajendra Pachauri 曾表示:“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在世界各地显现出来,在这颗星球上没有一个人会不受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因过度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而排放出的大量温室气体,已经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草原破坏则加剧了这一进程。IPCC 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确认,气候变化 95% 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
因此,为了减缓地球变暖,应对人类的气候危机,2015 年《巴黎协定》中提出,在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不应超过 1.5℃或 2℃。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需要在 2065-207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未来的人类,只要你呼吸,就必须要 “付费”。
中国在全球节能减排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2021 年 9 月 22 日,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就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此言一出,举世震惊。有专家评价 “这是过去十年里最大的气候新闻”。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样的战略规划甚至会直接推进全球提前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美国前气候问题特使也评价认为 “中国的碳中和承诺重大而重要,令人非常令人鼓舞”。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欧洲发达国家基本是在 1990-1996 年促成二氧化碳达峰,到 2050 年实现零碳排放,中间有 55-60 年的减排时间。而中国,按照 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目标,中间仅仅只有 30 年的时间。毋庸置疑,这个决心和力度非常大。
事实上,这并非中国第一次在碳减排方面做出承诺。此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由于碳排总量世界第一,曾受到了世界的诸多 “口诛笔伐”。那些完成了能源转型的发达国家站在 “人类的制高点” 上,对作为世界工厂的发展中国家说道:“现在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很多岛国被海水淹没,南北极加剧冰山融化”,并因此要为世界各国制定 “碳排放额度”。但是,欧美国家在制定 “碳排放额度” 时,却出现其占据额度竟然比人口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还多的现象。经过多方博弈,终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要签订 “碳排放额度协议”,将整个碳排放细分,由此签订了《巴黎气候协议》,并于 2015 年正式实施。中国在《巴黎协定》中曾承诺,到 2020 年底,中国所产生的的二氧化碳排放将相比于 2005 年降低 50%。而中国在 2019 年年底就提前完成了这一承诺。
要想实现 “碳中和”,我们有哪些技术手段?
第一条主线是从碳排放的前端出发,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电气化、能效改进、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将成为新的方向。
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的使用,而可再生能源则包括水、风电、核电、光伏等。目前,风电和光伏替代是主流。根据资料,在过去十年间,光伏的度电成本下降了 82%,已经成为中国最便宜的能源,也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成本下降最快的品种。而在我们大家更为熟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新能源汽车也在蓬勃发展。未来新建的建筑,更是会减少水泥、钢筋等高耗能建材的使用,并更加广泛地采用节能技术和分布式能源技术,从而推动智能电网的铺开和发展。
第二条主线则是从能源消耗的后端出发,吸收必要排放二氧化碳的角度出发,碳捕获、碳封存的商业应用将不断加快。事实上,目前,将工厂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存储回地底或海底的技术仍然非常昂贵。可以说还处于试验阶段,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相信有了 “碳中和” 这一目标,资金和人才会更快地向碳捕获、碳封存领域聚集、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毕竟,即使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人类也不可能丝毫都不排放温室气体。
参考资料:
https://finance.ifeng.com/c/84iDMVVL20q
http://m.news.cctv.com/2021/03/08/ARTIk4ViQWczj9BJ4at6QuDp210308.shtml
http://szbz.hangzhou.com.cn/dskb/html/2007-02/01/content_37837.htm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3/16/c_1127218954.htm

今日科普:26岁后打HPV疫苗不划算?

做简单、真实的科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