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完,各自归位

昨天呼应初一的话题,又写了一篇“穷人思维”的文章。结果晚上听说,初六是传统“送穷神”的日子(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看来很应景。毕竟,送走“穷”,是人心所向,甚至是国家的大政。

初六一过,假期就结束了,一切归位。又到了到机场送别儿子的日子。

过去因为工作关系,聚少离多,后来回到北京,一到过年,常常要在除夕一起过完后,大年初一乘最早的航班,黑咕隆咚出门,赶到千多公里之外的老家,所谓省亲。真正一家三口完整地把春节假期过完的记录,大概也就十来次。其他的春节,都是在奔波中。

因为疫情,才有了今年这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假期。

我享受在一起对坐闲聊的假期。

这种享受,一定源于双方的互动。如果说起来鸡同鸭讲,频道不同,那就味同嚼蜡。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在儿女成年过程中,培养了趋同的价值观,互相欣赏的方法论,以及共同的世界观,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了一个能带来乐趣的交流伙伴,谈话对手——任何事情的付出,都有相应的回报。在如此细小处,都有证明。

真理,真是无远弗届。

短暂的团聚,总是欢乐的。很多人的相聚,都能起到使之前的思念归零,开始下一段思念的起计。这都是对的。但是,我每次快乐于与儿子的相聚,不仅仅使通常都会起到的、双方的思念之情归零这个功效。更重要的,是与他一起,把他上一段时间遇到的人生新课题,新尝试,新……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供其参考,同时从青年人的角度,听取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借鉴他们的新思想,新观点,以此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自己尽可能与时代保持同步的时间持久一些,同时也对治老年痴呆,使它晚一点到来。

父母与儿女,处成这样,大概也算符合天道了。

祖师大德向我们开示:

父母与儿女不外乎四种“缘”:报恩,报仇,还债,讨债。

做父母的,成为儿女背后的支持,是天职。这种支持不是包办,也不是溺爱。

包办往往源于不用心,是“懒政”,不愿意从事大量艰苦的教育责任。

溺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懒政”,用无限满足对方的形式,来逃避需要付出的艰苦的心力。

在儿女年幼的时候,成为他们物质和抚育的倚靠。

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在他们逐步面对需要独立处理问题的场景时,在不包办的前提下,给他们建议,给他们指引,给他们示范,更重要的,给他们勇气。

在他们独自放飞的时候,抚育不再存在,指引和建议也逐渐减少(不会完全灭绝)的时候,用健康的体魄和和睦的后方,成为这个阶段,对在远处放飞的孩子们,最好的支持。

作为家长的你,觉得自己都做到了吗?

我说过,最早开立这个公众号时,是几个好友怂恿我把培养清华学生的心得共享出来。后来当儿子在本校从本科读到博士,大家又怂恿把(本硕博都在清华)的“三清学长”的心得共享出来。所以,本公众号最早的缘起,是育儿话题。

但是,近年(尤其是疫情以来),公众号里发了大量的以健康和运动为主的话题,其实与上述所称的“在孩子放飞的年代,健康与和睦是对在外放飞者最好的支持”这个理念是一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断在本号里发表的健康心得,也是向在外奋斗的孩子传递着令他不必以后方为牵挂的信号。这个阶段,家长对儿女最大的支持,莫过于此。

做家长,不是心不在焉就能称职的,它真的是一项修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