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文化】白露丨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云散日朗,人意山光

“桂魄初生秋露微”,伴随着桂花甜腻腻的香气,深秋将至。
9月7日,今日白露。
伤春悲秋,似乎是季节转换带来的惆怅,也就有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之说。但还是有很多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境,都能将生活享受的风生水起——譬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提及徐霞客,堪称古往今来旅游第一人;不仅三十多年行走在路上,还将所见所闻编撰而成了《徐霞客游记》。1638年的农历八月,徐霞客开启了自己的《滇游日记》,绵绵秋季,他的行程并不轻松。
八月......“十三日,达旦而雨。十四日,乍雨乍霁。十五日,晚云密布,大风怒吼。十六日,雨意霏霏。十七日,雨色霏霏。十八日,亦雨色霏霏。”
秋雨连绵,看似有“乍霁”的晴朗,但更多仍是风雨交加。
整个八月,尽管风雨飘摇“阻余行色”,但走走停停的日子,他也怡然自得。
进入九月,依然绵绵不休。
初一日,雨达旦不休。初二日,夜雨仍达旦。初三日,子夜寒甚,雨仍霏霏”......一直到“二十八日,浓云犹郁勃”。
回顾九月,不仅阴雨绵绵,更兼气温逐渐降低。当然,到了十月......秋雨缠绵的气候渐渐结束了。
从仲秋到初冬,他始终行走在雨季的山川中。“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就是三分之一人生都行走在路上的徐霞客,面对四季变化中的自然万物的真切感受——没有一丝悲凉。
乐观豁达,这一类中国文化的底色,被很多中国人乐此不疲的践行着。
白露,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气;《诗经》中就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此后的诗人们对白露的抒写总是不遗余力。
白居易,“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白露之后,秋雨连绵,恰如徐霞客在自己“游记”中的描述。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农人们认为,白露前后若有雾,则表明丰收时的稻穗会格外饱满。
还有一则俗语,见之令人满心欢喜,“白露后,不长肉”......其实这句话的主语,是“荞麦”。
更早的时候,白露甚至有“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的俗语;但你我心知肚明,蚊子活动的时空半径,似乎并不以节气为准。
广阔的时空序列里,白露正与“坎卦”对应:相较于今天我们对“坎”的避之犹恐不及,先民们却有自己的看法。越是低谷,越能够在困境中砥砺德行,并教化万民,这正是坎卦“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之义。故此,白露前后也是“开蒙”的重要日子。古时候,孩子们在这一天要换上学服,拜笔,入泮,跨壁桥;然后进入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规范行为,修身养性,成为今后的主旋律。
收获的季节里居安思危,谨言慎行;教化的实践中修身养性,不忘初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