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两节课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讨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课堂总是能在生成中获得预设时想象不到的力量。
郭沫若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字之别,增强了无可辩驳的语气,背后是情感的力似千钧。但是同样的改动,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与“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例子中就显得有些生硬,多数代表着“坚定的深恶痛绝”的“你这”,在赞美时便不合时宜,这也是一字背后的情感,同样的例子在《红楼梦》、《水浒传》,特别是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写下的文字,说出的语言,背后恣肆着情感的汪洋大海,一字一句皆是喷涌,因此阅读时必须“咬文嚼字”
再如“李广射虎”之例,古人讲究字斟句酌,四次出现“石”字,次次情感不同,见草中石为疑惑,中石没镞为叙实,视之石也为惊讶,不能复入石为失望。删减之后,看似语言简洁,实则索然无味,丰富之情感需丰满之文字,这就是文学的意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毕竟是文学作品,朱光潜先生的身份毕竟是美学家,文学家。
再至贾岛“推敲”一例,“僧推月下门”者,想必情景幽寂,四野荒芜,老僧独回,推门而入。“鸟宿池边树”为静,僧推无声,静中更见其静。寂静之中,可以联想到星夜浩瀚,孑然此身。“一切景语皆情语”,“推门”之作者定是世间极孤苦之人。
“僧敲月下门”者,化静为动,既为敲门则有两种情况,一为寺中有人等待,闻声可来开门;一来敲门者是远道而来的访客,敲门为赴月夜之邀,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之句,如果再加联想,敲门之声惊起的可能还有“月明星稀”之夜,池边的宿鸟。开明朗照,静中有动的景语以后,“敲门”之作者定是尘世间有所牵挂之人。
所以敲门与推门皆无妨,“推”“敲”之别,乃情境之别,情感之别。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个字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他(作者)当时所要说出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是在情感上“推敲”。
三个例子共同指向的是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不可不“咬文嚼字”,唯此才能体会作者潜藏于纤细幽微文字之下排山倒海的情感。
同时因为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话语蕴藉”的独特属性,含混而蕴藉的文学是因为插上了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因而文字之外,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
“今晚多云转晴”,在气象上仅仅是对天气简单的陈述,放诸文学视角,文学家和诗人们却能生发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清辉玉臂寒的想象,诸如梁晓斌在“一面雪白的墙”上画出的图画,文学不是行业术语,而是审美蕴藉,因而由苏轼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我们想到了:诗人坐于泉边,月在天上,又映入泉中,烹泉为水,茶似月,月入泉。语言之妙,情景之幽,一斑可见。
因为文字的背后不仅有排山倒海的情感还有月夜绽放的花园,其美妙之处隐藏在文字之篱的背后,想要窥见其至美如许,不可不咬文嚼字。
这就是“咬文嚼字”的原因和妙处,不是死扣字句的正误,而是在阅读时,能够让“阿尔卑斯山前的脚步”慢下来,去以谨严的态度对待文字,因为情感与美感的营养等待着我们去“咬而嚼之”
同时作为文学的初学者,我们总是“自觉”的踏上“抵抗力低,引诱性大”的老路,不能以咬文嚼字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作,美人都是“柳腰桃面”,才子都是“学富五车”,风景都是“春花秋月”,熟不知,我们早已滑到了“套板效应”里去,唯陈言之务去,语言应当跟着思想感情走,既然没有相同的叶子,就没有相同的叶脉,既然没有相同的人,也便没有相同的情感,这一切都应该在我们幽微深邃,和而不同的语言中有所体现。
下笔谨严,陈言务去,推陈翻新,以期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就是创作者的“咬文嚼字”。
文学归根结底是文学,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大学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当满大街都是“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这样的陈词滥调时,一个阅读和写作者应该保持警醒,当你笔下的女孩儿是“她的美是月光下的庭院时”,你依然行走在“咬文嚼字的道路上”
当然,如果你喜欢上的是一个女汉子,她的美也可以是“草原上的雷鸣”,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语文学习者获益的“咬文嚼字”
(此文根据笔者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课堂实录整理,为教师讲解与学生发言综合,感谢30班的孩子们)
理想 情怀 温度
一个教育者的心路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