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已经越来越高,未来会怎样获取知识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根源。

在远古时期,人类学习知识,只能靠生活的经验,以及上一辈人的指教。不过,由于那时候的原始人还没有语言和文字,所以人与人之间传递知识的效率极低。

后来,就像我们说的,语言出现了,我们的祖先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来传递知识。

然而,一个人终究不太可能把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传递给下一代,总会有一些知识被遗漏,人类又要重新获取这一部分知识。

因此,文字的出现,解决了这个困扰人类的重要问题,让人类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完成代际相传。通过把自己的知识完全记录在文字上,即使自己的下一代没有完全学习到,但再下一代的后人也有机会能够学到。

可是,承载文字的工具太过于落后,导致文字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用。在两千年前,绝大部分人类还都是文盲,一辈子没有读过书。

后来,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承载文字的工具逐渐普及。不过,文字的“复制”+“粘贴”过程,“粘贴”部分得以完成,“复制”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术发明,解决了“复制”的难题。

不过,人类获取的知识,其实并没有变快。

人类的知识获取速度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第一次来自于文字的出现,第二次来自于学校的出现,而第三次,来自于电脑和互联网。

小编又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写文章时自然也要参考一些文献。

而查文献的方式,只要上网就可以了。虽然网络信息凌乱不全,但是还是有一些官方网站的知识非常靠谱,包括专门查文献的网站(大学一般都有专门教大家查文献的课程),还有就是很多网站的百科功能。

这些百科功能的一些信息虽然是网友编辑,但是都有标注,可以查到其出处。比如历史人物或事件,每一部分都能查到是来自于哪一本书,而且是正史。

由于网友基数极大,因此,基本上来说,一个历史人物所有的相关事件,都会被录入百科词条之下。

而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学习者不得不天天泡在图书馆,找寻不同的书籍,从头翻到尾,非常辛苦(在此也表达对以前的大师们治学精神的极大崇敬)。

很多人瞧不起碎片化时代的知识获取,也有人瞧不起从网络上学习知识的方式,然而,只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找到正确的知识,建立知识架构,谁又能否认这是人类学习模式的进化呢?

不过,随着人类学习模式的进化,人类要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同样是物理,三百年前只要学会牛顿经典力学、开普勒三大定律,就已经是大神了。而现代的人,学会了量子力学、相对论,可能也只不过是个硕士。

就像罗振宇在2019跨年演讲说的,早在两千几百年前,庄子就表示知识无限,而生命有限,实在学不完。

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随着不同领域的科学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尖,人类想要成为一个领域的大神,必须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

我们学习模式的进化速度,追得上科学进步的脚步吗?

好在,人类的寿命也在不断地进步。从庄子的年代到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从二十几岁进步到七十几岁,一个人能够学习的时间获得了大量的提升,才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未来,人类的寿命还会继续大幅上升,一个人也会变得更加博学。

也许,学习的终极模式,真的可能会变成将芯片植入大脑,然后通过下载,瞬间掌握大量的知识。

未来的人类,真的从出生开始,就能够掌握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吗?那样的世界,是否还有意义和趣味呢?

(文章灵感来自于罗振宇2019跨年演讲,也有一小部分例子取自其中,绝大部分为小编自己的思考和发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