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细致情感,岂是老外能懂?
伊拉克战场上一场3分43秒的激战与新闻发布会幕布后几乎相同时间的激吻,哪个更能震荡灵魂?
用120帧4K 3D技术拍成的主观镜头,让观众的视觉拥有未曾感受过的体验去观察影片中每个人的表情,却无法消解让李安与比利·林恩内心的纠结。
被邀请至感恩节全美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的机会,终于让他们能够从战场上短暂离开,并有时间去梳理一下思绪——19岁的处男,还未踏上情场却先被推上战场,不但要在战火中面对受伤和死亡威胁,更需要思考投身战争的意义——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但就这一点,范·迪塞尔扮演的犹如精神导师一样的角色,确实有让人信服的表现力。
于是,出于本能的战斗,因为一台记者丢下的相机,让救下了这位亦师亦友人物的比利·林恩和B班有机会穿越战火,成为正在承受战争压力的政府树立的榜样。本来,与当地反对武装的近身厮杀让他们承受了严重的战后应激障碍,却因为这一国家英雄的荣誉带来的中场亮相之旅,又要体味回归现实的强烈落差。
举国媒体的颂扬赞誉,加长悍马以及经纪人的夸夸其谈,让他们对这次中场亮相充满了自信,媒体见面会之后的“爱情初体验”,也让观众对比利·林恩的破处愿望充满了强烈期待,但随后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蜂拥而至的“意外”便全面瓦解了所有人一厢情愿的想象——民众的敬仰与尊重,美食与数不清的艳遇,与一线娱乐明星合作,高额的版权费用,以及约炮……特么一样都没有了。
一方面是无所不在的赞美,一方面却是普通民众的敌视以及商人的轻视,两个极端的切身感受,让李安镜头中的比利·林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情感困境——陷入经济危机的父亲,陷入心理危机的姐姐,一见钟情的女啦啦队员,奚落他们的球员,嘲讽他们的观众,围攻他们的工作人员……到底谁才是他要保护的人?
正义与荣誉同样需要代价,在毫无准备的年纪成为国家英雄,并不能使一切更加的尽如人意。
而在没有炮火的现实中,李安和比利·林恩陷入更激烈的心灵交战之中。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再次让我感到情感震撼的一部影片,但“少年派”很大一部分的冲击是建立在视觉体验上的,而“比利·林恩”则纯粹来自故事的渐进,影片在国外上映后,媒体中有大量不同的声音出现,其中就有对针对故事发出的负面评论,但我觉得更像是120帧的技术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忽略了影片故事中李安细致的情感——在碎片式的闪回推衍中,观众会看到战争的残酷,也会看到民众对于参战士兵的怒意,体会政府意志与民意的对峙,也会看到少年对性的渴望,以及对爱情的憧憬——人性的交锋,还有资本家一边颂扬赞美一边用侮辱人的价格想要拿到版权的丑恶……
19岁处男的精神世界,真的可以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