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文化的背后,是时代情绪的倒影
'
'
0 1
过去十年,中国的节日从“吃”,变成了“买”。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核心的习俗活动都是吃。吃年夜饭、吃元宵、吃粽子、吃月饼。过去几千年,大多人都经历过食物匮乏的年景,把吃事近乎当成一种信仰。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物质丰富。90年代末期,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相继成立,其后二十年的时间里,诞生了各式各样的购物节,38女王节、418购物节、618年中大促、 818购物节、99大促、双11、双12……核心都是一个“买”字。
不同的节日文化的背后,包含着不同的时代情绪。以“买”为主题的节日文化,也意味着中国已经从食物匮乏的阶段,进入到了物质时代。消费,在某个阶段成为最大的信仰。
2010年之后,电商被称为格局已定。6年前,拼多多正式上线。好比一桌人吃饭,电商刚起来时桌子是空的,而拼多多出现时,已经有好几个大佬在桌上了。但拼多多只用了五年时间,就以狂飙突进之势逆袭,市值超过1.2万亿元,成为仅次于腾讯、阿里、美团的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拼多多的崛起,也意味着在消费主义时代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有着足够的自醒。每个人都有追求“实惠”的需求,追求性价比,与消费能力没有关系。有人月薪2000也会买苹果手机,有人身家过亿,也会用9.9元买一箱纸巾。
今天我们打开微博,好像人人都很光鲜,小红书上所有的爱豆都在秀名牌。但北师大做过一个关于新青年新国货的消费趋势研究,一个女大学生在拼多多买了条价值68的棉裤,发现性价比不错后,这条棉裤就从一个点裂变到了整个班级。
其实下一辈人看上一辈人,永远比上一辈人看下一辈人看得清楚。
上一辈人一提到这代年轻人的消费主义,似乎默认就是缺乏自制力,特点就是盲目追求奢侈品、虚荣、盲目消费。在他们刻板的认识里,好像年轻人就是行走的吞金兽、碎钞机。
但这代年轻人,是最具有迷惑性的。他们总会以毫不费力来掩盖背后的极其努力,也会以“何以解忧,唯有购物”的潇洒,来掩盖背后深思熟虑的货比三家、精打细算。
没有哪一代人是真正盲目的,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有强大的自我校正机制,就像这代年轻人说自己是“韭菜”只是自嘲,其实比任何一代人都清醒。
0 2
今天即便是传统节日,也都被镀上了一层消费色彩。
最近十年,电商平台间的竞争是旷日持久的激烈,每到节日促销,几乎都是贴身肉搏拼刺刀。搞促销本无可厚非,以优惠刺激市场,让更多人享受福利,本是正大光明的生意。但现在商家口中的这种“促销”,却总让人感觉不对味。
就像有位当会计师的用户,她对数字特别敏感。今年的618年大促,在半个月前看一款产品,原价是10块,一到大促,发现优惠到了11块,这东西就像麦粒肿一样戳着眼睛。
从前车马慢、书信远,一年只打两次折。但打折是打折、让利是让利,你放血,我买单,大家诚诚恳恳。而今,天天有直播,几天一大促,诚意不够,套路来凑。整个6月份,延续了几年的618,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疲劳。
现在的618也几乎是年轻人的专场,年轻人的世界可以只有自己,他们专注折扣信息,分享种草清单,凌晨熬夜秒杀,第二天还能大喊,快快快,扶我起来。而中年人的世界唯独少了自己,他们留意升学资讯,分享养生信息,凌晨熬夜写日报PPT,第二天还要早起送孩子上学去。
更别提老年人了,去年疫情,老刘就开始教母亲网上购物。老太太退休前是数学老师,算什么都特别快。但有次焦急万分电话求助老刘,老太太为了参与购物节,像研究数学题一样,在一张纸上写上自己要买什么,计算付定金、凑满减、前几小时支付,价格是多少,但最后还是被绕晕了,预售抵扣、跨店津贴、养猫分红包什么的,老太太根本搞不懂。
其实我真的建议,这些购物平台学学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诗人里最有产品思维的一位,他每写一首诗都要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听不懂,就改,改后还听不懂,就不要了。毕竟工具要为人所用,而非人受困于工具。
我们现在的很多创新、科技的发展,应该是把更多的群体容纳进来,让他们也能参与到互联网带给商业社会的巨变中,而不是把他们排除在外。商业的促销,只是离美好、优惠生活更近的一种工具,而不应该是花里胡哨的套路、套路、套路。
互联网是一个普适技术,普适技术一个特点,同时生成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更好地服务人,还有一种是把人流量化,模糊“人”的属性,这都有可能发生。海德格尔一辈子忧心忡忡技术的霸权,他不是怕技术厉害,而是说技术厉害到忽略人的程度。
自古以来,商业在琢磨人性这件事上向来孜孜不倦。但商业的本质,其实是服务人,在一个健康的市场中,能为更多的人群提供服务,也才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0 3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消费时代背景下,“简洁”注定会成为一种趋势。
根据今年618的状况来看,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各大电商在购物节中的投入越来越多。这边优惠,那边立减,各种补贴你来我往,机关重重、眼花缭乱。在这场电商的巅峰决战中,拼多多却选择了那条最简洁的“小径”。
对于用户来说,要的就是“优惠+省事”,从这个角度看拼多多的战略逻辑,百亿补贴一周七天全年无休,涵盖商品从手机数码之类的电商硬通货到水果生鲜,日用消费无所不有。而优惠的形式,也是干脆利落,简洁到连老年群体都可以轻松参与。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至今开启已经是第三年,也使得促销日常化,不需要集中在这一天或一个月消费,引领着电商行业促销关注点重回消费体验。
拼多多以“拼”起家,“拼”其实是购物的2.0,从过去的人找货,变成了货找人。因为人是有限的,而货是无穷的。特别是在农产品领域,“拼”能快速聚集消费者需求,实现大规模地多对多匹配,再利用中国成本低廉的物流网络,减少层层中间环节,将这些农产品直接从农庄送到消费者手中。
自成立以来,拼多多通过科技赋“农”,培育新农人、促进农产品品牌化,不断帮助更多贫困户增收,带给农户在市场中更多的议价权。至今,拼多多带动了全国超10万新农人返乡就业,未来5年还将继续再培养10万新农人,解决他们的经营难题。
当一个平台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当一个平台形成一个生态时,任何一个制度和决策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接下游链条的生死存亡。
我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叫小帅的23岁果商,今年囤了100多万斤的苹果,年初收它们时花了不少钱,又攒了大半年,做梦都想卖个好价钱。可惜由于前期误判行情,销售难度剧增,眼看货全要砸手里了。最后的转机,是在近期百亿补贴两周年大促的时候,得到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支持,迎来翻盘的机会。
我想在电商生态里,还有千千万万个小帅,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到了丰收季节,如果大量水果溃烂于田园,心里就会浮现十几年前一张张在媒体上出现的果农绝望的脸。
如今,过去的“小帅”们通过新电商平台有了实在的机会和扶持,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对于电商,我不是内行,但是我懂人。
我毫不怀疑,一个好的商业生态,一定不再是把活生生的人当成流量、把商业模式做成流量批发,而是试图理解每个点击背后人的温度,试图通过人与人连接和信任来汇聚同质需求。
今年我看到一组数据:拼多多电商平台活跃买家数达到8.2亿多。
简单对应全国14亿人口,走到街上平均有超过一半的人用过拼多多。数据是时代最清晰的代码,在数据面前, 中国的经济绝不是用一两个“消费升级、降级”“下沉市场”之类的词就能够轻松概括。我们总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以平台为索引,才能更好地看到时代的故事。
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千层饼式的社会,每一层都有它AB面,每一层都既有它烈火烹油的一面,亦有它一地鸡毛的一面。如果我们根本不去试图理解这样看似割裂实则统一的中国,也就意味着我们终将无法适应这样如平行宇宙一般的时代。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这篇文章:
其实无论你是谁,都需要随时修补和更新你的世界观,毕竟我们的世界在不停地被重构,不停地在拓展。大部分的世界观,在形成的同时,已经迎来过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