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悯牛
《孟子·梁惠王上》曾記载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交谈。齐宣王向孟子问起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道,孟子婉转地说:“您的大臣胡龁曾和我谈起,说大王有一次坐在庙堂上面,有一个人牵了一头牛经过,被您看见,就问他把牛牵到哪里去。他说是牵去杀了取血涂祭铸钟。您听后说:'把那头牛放了,我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牵牛的人问道:'是不是新铸的钟不必再涂祭牲血了?’当时您又说:'怎么可以不涂牲血呢?另外换一只羊好了。’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回答有其事。
孟子于是说:“如果有大王这种'不忍见其觳觫’的仁心,完全可以实行王道。虽然您的百姓们都说您小气,舍不得杀一头牛去取血涂钟,而换一只羊去杀。但是我知道并不是牛大羊小的原因,而是您不忍心。”
齐宣王表示同意,说:“那是我的百姓误会了,齐国虽然土地狭小,但我也不至于吝惜一头牛。只不过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就被杀,于心不忍,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开始自己关键的劝谏:“大王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话又说回来,如果大王是因为不忍生灵无辜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牛可不杀,羊就能杀吗?”孟子的言外之意,可谓一语双关地道破了齐宣王的虚假和伪善,表面上是肯定齐宣王的怜悯之心,但也说出了以羊换牛之举,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杀生“衅钟”的做法。
孟子进一步说:“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行到禽兽身上了,而功德却体现不到百姓身上,又是什么原因呢?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拾;一车的柴火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眼看;百姓不被您爱抚,也是因为不肯施以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数千年前孟子的劝谏之言,至今仍对干事创业者有着借鉴意义,如若徒有“悯牛”之心而鲜有为民的务实之举,是难以凝聚人心、有所作为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任何有利于民、造福于民的事,都空想不得,也耽搁不得,而应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