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正修身,以奇谋事

一、

做人不能用手段,但做事一定要懂得用奇招,因为很多事情都需要换一种角度思考,换一个解决方法找到答案。

修身处世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投机取巧,用尽手段,但是做事的时候如果太过于一板一眼,非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拖垮了自己的整个人生。

就连平常做事的态度都是如此,更何况自己在大的事件之中,或者是国与国的作战之中,更要保持灵活变通的智慧。

《孙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话,叫:“兵者,诡道也”,意思就是说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不要让敌人察觉你的意图,而在对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乃兵家取胜之重要之法。

小到人生的事端,大到国家的战争都是如此,所以尽快的解决问题是面对问题最好的态度,而以奇用兵就是为了更快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鲁襄公时期,当时晋国和楚国处在一种尴尬的关系之中,因为他们两个都想争夺郑国。

后来鲁襄公九年时,晋悼公就联合其他的诸侯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人就非常害怕,想派人求和。

荀偃,也就是当时晋国的大夫,他说:“如果我们继续围攻郑国,等楚国营救赵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楚国交战,否则无法求和。”

而这个时候知茔就说:“应该答应和郑国结盟,然后撤兵回国,这样让楚国疲惫,然后我们再分成三路兵马,联合其他的诸侯一起迎战楚军,耗尽楚军的精力,这样一来比直接与楚军作战好多了,假如我们和楚国拼死应战,非但无法取胜,而且战争的劳苦也永无休止,聪明人以智慧取胜,愚笨人以蛮力克敌。”

群臣听了也表示赞同这个建议,于是晋国接受了郑国的求和,后来楚国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出兵讨伐郑国,但是由于长途行军导致精疲力竭。

最终,还是由晋国取得了郑国。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了,叫做:以清静无为的正道治理国家,以奇诈另类的方式来用兵,以不去扰民的方式取得天下。

二、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认为《道德经》不是一直反对战争吗?比如老子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这些都是明确的反战思想。

是的,这些都是《道德经》中反对战争的智慧,但是《道德经》中反对的是自己以高姿态去发起战争,但是他所说的“以奇用兵”却是用更好的方式去征服战争。

这并不是在推崇战争,恰恰是在挽回战争的损失。

因为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主观能够控制的,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战争来说,还是对于人生的纷杂事端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许多外界因素共同组成产生的结果,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及时止损,让这些事情尽快的解决。

否则人生一旦牵连在这些事情之中,一定会深受这些事情的负面影响而造成损失。

而奇招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尽快的平复战争是避免深受战争所害的重要方式。

《道德经》的这一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放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可以用另一句话来理解,叫做:以正修身,以奇做事,以无事迎天下。

做人与做事其实是两种概念,一个人在为人处事的状态下如果不懂得以真诚处事,一味玩尽心机和用尽手段,那么最后一定会自食恶果,他也会为他的狡诈和手段付出代价。

所以道家便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思想,叫做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就是不以自己的主观智巧左右客观规律,以淳朴之心行事。

人的智巧对于天地之道来说渺小的不如尘埃,而一个尘埃企图主导客观的规律,可想其所犯的错误是多么荒唐。

所以说做人不能有手段,但是在做事时却要懂得灵活变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实现预期的结果,这个叫以正修身。

而“以奇做事”,就是懂得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及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因为修身需要持守正道,但是做事就需要灵活变通,如果还是死板的去处理问题,那人生将会非常被动。

比如说战国时期的宋襄公与楚国会战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当时宋军已经摆好阵了,楚军正在过渡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进攻时机,但是宋襄公却说:“君子打仗不杀负伤的将士,不抓年龄大的,也不趁人之危。”

就这样,当楚军渡完河,摆好阵势,准备充分之后,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样的死板态度是我们完全不能想象的,而这样奇葩的态度带来的自然是灾祸的结局。

所以说修身宜正,做事宜奇,这个“奇”不是狡诈,而是出其不意的意思,而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事业,也都是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所取得的胜利。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