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孤独,终究还是来了……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471天

今天跑完步,外加近期的工作,略感疲惫。心里有句话,一直在沸腾——“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我想,这样的孤独,终究还是来了……

这句话,并非我所创,出自《傅雷家书》,之前做过推荐,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这已经是我看的第3遍。很多时候,成年人羞于来自他人的鼓励,而鼓励如果来自于书,就能踏实接受,我现在就是如此。
这本书,最该看的是家长。中国的家长重视教育,非常关注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而且还不停地寻秘笈、觅偏方,其实教育的核心方法是不变的,是“旧”的,这本《傅雷家书》将这个核心方法诠释得一清二楚,淋漓尽致。
1954年,刚满20岁的傅聪,前往波兰学钢琴。不多久,他诠释的肖邦获得成功,波兰听众甚至认为傅聪是他们的国宝肖邦转世。肖邦的粉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在听了傅聪的演奏之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我敢肯定傅聪是位真正的音乐家,是黄金,他每次弹奏时的发挥,即使是细微之处,仍然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独一无二、充满个性的特征,而不是一张再次播放的优美的唱片。
傅聪,是傅雷的作品,是他教育出来的杰作。
傅聪在年幼时,就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于是刻苦训练。16岁时,傅雷确信,自己的孩子将会成为大艺术家,他对傅聪的爱,超越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对才华与艺术品的爱,有一种害怕耽误与浪费才华的惶恐。作为父亲,他知道学习、成长、恋爱中的陷阱,多少天才,只要掉入其中一个陷阱,一生就毁了。但儿子并不知道,他需要时间,需要一点点痛,才能知道真相。当傅聪慢慢接近一个陷阱时,傅雷便大声呵斥:小心,这是坑!
傅雷是个脾气暴躁的父亲,生活中,这对父子也有过剧烈的冲突。但在家书里,因为有文字的沉淀与过滤,暴躁消失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很细腻、有耐心、讲平等、会克制,甚至还有点脆弱的父亲,他在书信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赤子,你可以看到他的局限,他的挣扎,他在特定时期的迷惑与绝望,但这一切更加证明他的真诚。
真诚,是每个人输出观念的大前提,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自我要求。在第一封家书里,傅雷就向儿子检讨自己,承认错误,这种自我反省,贯穿了12年的通信,他用自己犯的错误,告诫儿子不要重蹈覆辙。而在音乐问题上,他一直向儿子请教,在提出建议之前,他总是为自己的啰嗦唠叨道歉。这样的父亲,尤其还是有大成就的父亲,儿子怎么可能不尊重他的建议?
当然,傅聪跟别的孩子一样,也有让父母不省心的地方,甚至偶尔很无理。1961年,母亲朱梅馥迫不得已,向在英国的傅聪开口,希望他寄一点食物回来,傅聪没有及时回应,母亲很生气,为此还写信批评了傅聪,于是傅聪与家里的书信变少了。傅雷哀叹:有多少人想和我通信,但是他们水平不够,你为什么不珍惜我?
傅雷可不是书呆子,他对生活体察入微,再加上学贯中西,游历丰富,几乎对人生的任何情境都有深刻见解。在12年的通信中,傅聪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父亲,经历了人生中最丰富多彩的一段时光。傅雷和傅聪谈中国与西方的艺术,点评各个音乐大师,自然都是极高明的艺术鉴赏指南,把这些作品都找来看一看,听一听,已是巨大收获。但只从《傅雷家书》里读到这些,那太浪费,这本书的价值,傅雷自己点明了:一本正经说大道理,远不如日常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一言半语来得有效——只要一言半语中处处贯彻你的做人之道和处世的原则。
傅雷认为,只单纯依靠学音乐,是成不了大师的。要依靠生活中的所有元素成就音乐。所以,他让傅聪要有礼貌,在听取教导时,要有恭敬的站姿,要及时回馈他人的善意;每天至少要和妻子聊天10分钟;要学会理财,不浪费钱,要让妻子过上中等标准的生活,贫穷会害死艺术家;做客时,大衣脱了,围巾一定也要解下……
傅聪刚到波兰时,傅雷告诉他:接受别人的邀请时,一定要记得带一束鲜花,钱不够,可以少吃一顿省出买花钱。这种具体的指导,信中比比皆是,真是殚精竭力,无尽呵护。你的孩子碰到的问题,你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具体的指南与方法。做家长的,一定多读几遍《傅雷家书》,里面有原则,有实操,又优雅,又平实。
有朝一日,如果我的实力允许,我肯定会雇个好导演,把这本书改编成电影。
1966年8月12日,傅雷在最后一封信中,写道:我们在等凌霄(傅聪的儿子)两周岁的照片,假如能寄一张他的正面照片,我们一定会很高兴。
半月之后的9月3日,傅雷夫妇不愿继续受辱,双双自尽。
傅聪获得成功时,傅雷非常开心,在信中写道:从此你可以孤军奋斗了……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或许,在他勇敢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想到自己创造的傅聪,多少会有些安慰吧。
2013年,傅雷夫妇的骨灰还乡,安葬于上海浦东,墓碑上镌刻着一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与你,共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