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公主预备班 12:怎样做知心姐姐?

怎样做知心姐姐?

作者:姚海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孩子会出现各种问题。

如果我们不懂如何引导,

就很容易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

撒谎,胆小,懦弱,没礼貌,不合群...

ONE

我以前也干过这事,看到孩子一系列不符合成人标准“道德”的行为,就轻易给孩子下个定义。

在我孩子4岁那年,幼儿园的老师说:孩子在没有经过小朋友的允许下把玩具车拿回家了。我头脑里就开始出现道德审判,回家就跟孩子说了一堆道理,并把他的行为定义为偷,给他贴上“偷”的标签。

事实上,他当时只是看到玩具车很喜欢,就顺手拿回家。孩子他并没有偷的概念,是我给他弄了个毋须有的罪名。事实是你只需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事先问下小朋友,可否借车玩,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拿。还有孩子不想跟大人打招呼,就认为孩子没礼貌。我们都是拿成人的那一套标准来衡量孩子。

造成的结果是:孩子不明白,无辜地被大人数落。其次大人也抓狂,不知道如何引导,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孩子在童年时如果贴上标签,他就会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造成信念上的偏差,信念植入容易去除难。你要能反抗一个信念系统,难度非常高,几乎不行。用心理学术语说,那就是神经链。就像钢丝绳,它是由很多钢丝扭结在一起,强大到甚至可以拉动好几吨的东西。

那么,信念系统的钢丝绳是如何形成的呢?是经过你每次语言行为的强化,每一次的强化,就如同增加一根钢丝绳。强化地越多,钢丝绳就越粗。当它越来越粗时,就会非常强大,甚至改变不了你。

海灵格曾经说过,幸福的人,一辈子都被童年疗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童年。

疗愈的是什么呢?就是信念系统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从小到大,也不知道主动或者被动接收过多少负面信念系统,而现在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明师:山长和刘老师。每上一次山长和刘老师的课程,就是去掉一根钢丝绳的过程。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了,最关键的是你日后行为上的一次次去除,而去除的过程取决于,你的觉知以及你去除的决心有多大。那其他没有明师的人,这一生又会走多少弯路呢?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是在无明中度过一生。

想到这,不禁感慨,公主预备班的孩子的幸运,因为她们每晚有灿老师给她们的信念纠偏,去除“钢丝绳”,为小公主们在通往公主这条理想的路上扫清各种障碍,让她们纯粹而无杂念,勇往直前。

TWO

孩子:灿老师,我有很多问题,我想改,但是不知道怎么改?

师:真想改吗?如果真想改,那你说下有哪些问题想改?

孩子:比如撒谎,耍小聪明,分心。

师:这些问题怎么了?

孩子:我想改,但不知道怎么做?

师:是什么事情撒谎呢?

孩子:我下地干活没做完,但我跟妈妈说我做完了。还有妈妈问我有没有开始下地干活,我说开始了。我撒谎是因为我不想妈妈说我(然后说了关于下地干活中耍小聪明的事)。

师:其实这些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你想做得很棒,做得很优秀,对不对(孩子点头)。如果你不想做得棒和优秀的话,那妈妈说就说呗,你才不会管她。但是正因为你想展示你的优秀,不想让妈妈知道你不优秀,所以你说我做完了,或者我已经开始干活了。你想证明自己厉害,对吧?

孩子:是的,可是我还是撒谎了。

师:是的,没错,你想证明优秀和厉害,这个没问题,只是用错方法了。(不给孩子贴撒谎,耍小聪明的标签)只不过你是想要真的优秀还是假的优秀?

孩子:要真的优秀。

师:你确定你想真的优秀吗?(因为每个孩子都会说想要真的优秀,但是有些孩子说真的只是顺口说出来的话而已,他以为“真”就是好,但其实真的优秀意味着什么,他是不懂的。你怎么让他能够明白真的优秀是什么意思?如果他能够用行动支撑,知道怎么做,才叫真懂了,你说的话才有用,如果他不知道怎么做,这个就行不通)

师:你确定你想真的优秀吗?

孩子:他说确定,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

师:那好吧,那你假想一下我在这里待着躺着,然后我想吃饭,饭在那边放着,你告诉我,我想吃饭我要怎么办?

孩子:去吃啊。

师:那怎么才能吃到?

孩子:站起来走过去,然后到那边吃。

师:是的。那如果在这躺着,想着我想吃饭,但不想动,你告诉我,我到底想干嘛?

孩子:想躺着。

师:如果我真想吃饭了怎么办?

孩子:那就去吃。

师:好勒,我说你真的想做了怎么办?

孩子:那就去做。

(这段对话,就把它跟“真”联系在一起了,这里的“真”意味着:做,行动)

师:如果你真的想优秀的话,你在那偷懒,你没有做完,你就说做完。然后你没下地干活,你说下地干活了,你告诉我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

孩子:假的。

师:你喜欢假优秀,你想装给别人看。你自己都骗不过自己对吧?

孩子:是的。

师:你想真优秀该怎么办?

孩子:我就该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到点该干活,我就到点干活就完了。

师:你看你想真优秀,你就知道怎么做了。(这就是真懂了)

孩子:可是我下地干活的时候,我会分心。

师:你会因为什么分心?

孩子:比如爷爷奶奶在那喂鸡的时候,他们弄饲料,我看见了,就想帮他们弄饲料,我就过去弄饲料了。

师:你挺愿意帮助人,挺好的,但是你的事干完了吗?

孩子:没有。

师:你的事没干完,自己都弄不好自己,你就去帮别人(孩子分不清怎么叫帮别人,怎么叫好玩,他分不清自己该做什么),结果你把自己耽误了,别人也连累了你,你要把自己的事干好再说。你真想知道怎么做吗?

孩子:想。

师:你就把下地干活,这一件事做好,就只做这一件事。

孩子:只做一件事?另外妈妈有时看我做得慢,也会过来说我。

师:你做得慢,你肯定干别的去了,按正常情况下你应该能完成,所以你还是没有干好这件事,你还是要把这件事干好才行。

孩子:好。(孩子内心是清楚慢的原因)可是我还想看书,妈妈给了我一本书,她说如果过段时间没看完,就会把书收回去,然后就不让我看了。

师:你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不看就把它收回去,这不是挺正常的嘛。要不这样,按图书馆的借书卡模式,20天期限,20天之内爱看就看,不看拉倒。20天到期就回收。

孩子:可是我没看完还想再看。

师:还想看?你可以交钱,如果没钱,用读书卡来交换,读书卡就是读书笔记。

孩子:可是我不会写字。

师:那你改成说读书笔记,说总可以吧?

孩子:可以。可是老师不是这个要求。

师:那行,你可以按妈妈的要求来,你也可以按这个建议来。这两个你喜欢哪个?

孩子:我喜欢你说的这个。

师:回去我告诉你妈妈,看她愿不愿意改,不愿意改就算了,愿意改的话就改成这样。20天一个期限,看就看,不看拉倒好吧?

孩子:嗯,可是我又想看书又想下地干活。

师:记住:只干一件事。

孩子:那是不是把活干完了,我就可以看书?

师:可以,反正就只干一件事,干活就是干活,看书就是看书。(孩子内心其实是想看书的,因为总干活也觉得无聊,只是他想把责任推到妈妈身上)

孩子:还有我屋子里东西乱,如果我只干一件事,怎么办?妈妈会说如果房间不收拾,太乱的话,就让我去外面住。

师:如果你不想收拾,你喜欢的话,就住“猪窝”呗。

孩子:我不喜欢。

师:你不收拾,谁收拾?不收拾,就住猪窝。你要收拾的话,你就把它弄干净,早晨起来就收拾,把这一件事干好。

孩子:还有一个问题,我不想听妈妈的话。

师:哦,我也不听我妈的话,我听自己的。听我自己的,挺好。你也可以不听,你要不听的话,但是有一点,你能自己养活自己就行,你就不用听了,能吗?

孩子:不能。

师:我小时候跟你一样,我也不听我妈的话,结果就是挨揍,我还骂妈妈,结果又来了一顿揍。我发现了一个真相,就是如果不听他们的话,倒霉的是我。然后我就听了,但是他们有不好的地方,我也不敢说,不敢做怎么办?他们说得好的地方,我就听,然后剩下的,等我长大了,我就可以不听了。你要想不听,要么就赶紧长本事长大,要么你现在就自己养活自己去,如果你哪个也做不到,我劝你现在最好乖乖地听一下,对你比较好。不听也行,反正倒霉的是你自己。你可以自己看着办,听不听,你来决定。

孩子:我不是不想听,但是她对我的处罚,我就不想听。

师:什么处罚?

孩子:我没干完活,跟她撒谎,她不让我干这干那。

师:你没做完,承担后果这不是很正常嘛。你不想听,就跟妈妈说,我不想听,别管我了,我自己养活自己。如果你做不到,那你就要认帐。谁叫你这么喜欢折腾自己,没关系,你喜欢这么玩就继续玩。

孩子:我不喜欢。

师:你看,你做的这些事,就是玩比你妈妈厉害的游戏,显得你多聪明。反正你有多惨,不用管,比妈妈厉害就行,不管用什么方法,把自己弄得很惨就行,反正倒霉的是你自己。是不是?所以劝你还是听下妈妈的,除非你有本事了。如果你真想跟自己过不去,那就不听。如果不想这样做,那就先听着,等有本事了再不听。

孩子沉默一会儿。

师:我知道了,其实你并不想改,如果真想改的话,怎么那么多可是,可是……所以你不是真心想改,那就不改了呗。

孩子:不是,我是真的想改。

师:反正我告诉你了,每次就只做一件事。干活的时候就只想干活这件事,什么喂鸡,看书,什么都别想,就做好干活这件事。会做吗?简单吗?

孩子:会做,简单。

师:能做得出来吗?

孩子:能。

师:你把这件事做好,就行了。

孩子:我还想回学堂。

师:你现在能回得去吗?

孩子:回不去。

师:既然回不去,你想他干嘛?然后你现在天天在那混,就像你说的,回不去,所以想也没有用,所以你现在就只想,每次把一件事做好,剩下什么都不用想。我们做个角色扮演,比如你当老师,我是学生,我现在每天就只想着把活做好,我就天天干这件事,把它做好。你做老师,你会觉得怎么样?

孩子:挺好的。

师:好了,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孩子:让他去学堂。

师:嗯,是的,但是你什么时候去,我就不知道了。

孩子:那我要干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师:你现在想这些有用吗?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把活干好,把这件事做好。

孩子:咦,我发现一个秘密:如果做好这件事情,好像剩下问题全都解决了。(孩子还是很聪明的)我也不用关心别人要不要帮忙,或者我也不用担心妈妈怎么说我。

师:是的,那些都跟你没关系。

孩子:(想了一下)不行,还是有关系,比如说有的孩子跑过来把花生踩坏了,我必须得管。

师:他们踩坏了,有人会管,你不用管,你自己都没有管好,你先把自己的这件事做好。

孩子:还有一个问题,关于让别人喜欢的事,我怎么做才能让别人喜欢?可以我做的事,妈妈说我的行为叫讨好别人,那怎么才叫讨好别人,怎么才叫不讨好别人,我怎么才能让别人喜欢?

(这个孩子的思维不错,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师:你管别人喜欢不喜欢你?别人喜欢你是别人的事,别人不喜欢你,也是别人的事,你先把你的事做好了再说。

孩子:不是说让别人喜欢吗?

师:你自己的事都没做好,谁会喜欢你?你先把这件事做好了,再谈怎么让别人喜欢,一件事都做不好,怎么让别人喜欢?你讨好谁去,你讨好别人,你自己都做不好,只能让人讨厌,所以活该你被人讨厌。

孩子:那我做好了,是不是别人就喜欢我了?

师:先做好了再说,大家看你做的很棒,自然就会有人喜欢你了,一件事都做不好,没人喜欢你啊。

孩子:嗯,我发现我只要做好这一件事,好像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了。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好用吗?

孩子:好用。

师:那就去做吧。你先去做,然后过段时间再过来看,你是否做到了?做到了再教你新的方法,做不到的话,那就不理你了。

孩子:我会做到的(开心地笑了)

THREE

这个孩子容易分心,东看看西看看,所以“只做一件事儿”是对他的症。这个孩子的思维很清晰,想给老师挖坑上套,最后发现没得逞。另外对于孩子不想听妈妈的话,灿老师在引导中,既没有说让他听,也没有说,让他不听。让他听,只会培养一个乖乖的顺从的孩子。

那不听行吗?也不行,不听孩子以后就会目无尊长,不听,就要有本事或者自己能养活自己,这样尊重他的独立性(但是你也不能让他真独立了,真自我了),同时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在听与不听之间需要把握平衡,如果拿捏不准,很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

也许你们会疑惑,什么叫不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老师问他是不是真的想改,如何改?如果是我们家长跟孩子沟通,就会说,如果真改就要用行动,光用嘴巴说出来的“行动”就是一个概念标签。你得要让他理解什么叫行动?很多家长就会解释行动就是要做出来,可是孩子对“做出来”仍然是一个概念,还是不明白。

灿老师就用举例吃饭,饭在那里,你要吃,就得走过去才能吃到,让他明白这就叫行动,他真的明白了,也就真的能做出来。另外在引导过程中,他自己领悟到,当他每次做好一件事时,就能把他其他问题都解决了,这就叫至心一处,这个法门解决了所有的那一大堆问题。这个孩子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即使给他很多方法,最后哪个他都用不出来,哪个都不会,真正有效的是把一个问题做好了,其他问题也就解决了。

所以从根上入手,把核心问题解决掉。根解决了,剩下的一堆问题都自动消失,不用在意他撒谎,骗人,自以为是,不专心等等一大堆问题。这就要考验老师的沟通能力,是否能切中要害,是否能把握问题的核心,一秒钟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跟一辈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不一样。灿老师就能一下抓住这个孩子的核心问题,用至心一处的法门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公主预备班的孩子,经过一年的信念纠偏,成长进步之快,都是从根上入手。

FOUR

另外灿老师跟孩子的沟通,真正做到了无我,当无我时,她的心就跟孩子的心合二为一,当真正读懂孩子的心,孩子的心就会自然敞开,随着老师的引导,孩子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他自己找到的答案,他才会愿意改变,就如同他自己找到了那把钥匙,打开自己心里那扇门。所以老师要做的是,如佛经中“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只需指引孩子往“月亮”的方向看即可。

当然,要达到这个沟通效果,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次山长的心理行为课,就有学员用很“谦虚”的方式在问山长,有什么办法能够快速成长成山长这样子。山长说,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山长花了几十年的功夫才有今天的智慧,我们作为学生,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掌握山长的功力呢?

所以,我们在看完灿老师的引导案例后,也不要着急自己要一下子掌握灿老师的功夫。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最后,祝愿我们在这条新教育的成长之路上,持续用功,都能够活出理想中的自己。共勉!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