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2君养有度因地制宜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2君养有度因地制宜

题文诗:

民之为生,一人耒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

卒岁之收,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

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以给上,征赋车马,

兵革之费.人生悯矣.天地大计,三年耕余,

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畜,十八年有,

六年之积,二十七年,有九年储,涔旱,

灾害之殃,困穷流亡.国无,九年之畜,

谓之不足;无六年积,谓之悯急;无三年畜,

谓之穷乏.仁君明王,取下有节,自养有度,

则得承受,于天地也,远饥寒患.贪主暴君,

挠于其下,侵渔其民,适无穷欲,百姓无以,

被天和而,履地德矣.食者民本;民者国本;

国者君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财,

中用人力,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是以教民,

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

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

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

冬伐薪蒸,以为民资.生无乏用,死无转尸.

【原文】

    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以给上之征赋车马兵革之费。由此观之,则人之生,悯矣!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虽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穷流亡也。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积,谓之悯急;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则得承受于天地,而不离饥寒之患矣。若贪主暴君,挠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则百姓无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
【译文】
     百姓维持生计主要靠农业生产,一个男性劳动力所耕种的土地不过十亩,中等土质的地一年每亩收获不过四石。妻子儿女老老少少都靠这些收获过日子,有时还要碰到水旱虫灾,就无法缴纳赋税供给政府朝廷的车马军队的费用。由此看来,人民百姓的生活也够令人忧愁的。全国可耕种面积,按三年耕种积余一年粮食来计算,九年只有三年积蓄,十八年则有六年的储备,二十七年就有九年的储备积累。这样如遇水旱虫灾,人民百姓就不至于陷入困境流亡逃荒。所以,一个国家如无九年的储备积累,就叫不足;一个国家如无六年的积蓄储备,就叫悯急;一个国家如无三年的积蓄,就叫穷乏。正因为这样,有的英明君主,取用民财知道节制,自己消费知道限制,这样就能承受天地的施予和奉养,而不至于会遭受饥寒的灾难。反过来,如果是贪婪残暴的君王,那么他可能是不停地骚扰百姓,侵夺吞没百姓的财物以满足他的无穷贪欲,这时,百姓们就无法承受天恩地德所赐的福利。
 食是人民的根本;而人民又是国家的根本;国家则是君主的根本。知道这道理,治理国家的君主就应上循天时、下尽地财、中用民力,这样万物就能顺利生长,五谷就能繁茂生长。君主还应指导人民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各种树木植物,致力于农业耕种,发展桑麻业,按各种不同肥沃贫瘠的高原山地来种植相宜的农作物。而对那些丘陵险地及不能种植五谷的地域,则种以竹木,春季可以砍伐枯林,夏季可以摘收瓜果,秋季可以积蓄蔬菜杂粮,冬季可以砍伐薪柴以供民用。因此,活着不会缺少用品,死后不至于抛尸荒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