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林彩燕:“高校专项计划”实施中的不足及改进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上大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资源,其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我国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较大。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学子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为了帮助农村地区的优秀学子摆脱不利处境,促进教育公平,从国家层面,政府提出要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畅通农村学子纵向流动渠道,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1]

国家部门在招生方面制定并实施了多项优惠政策。其中,“高校专项计划”是几年来影响较大的政策之一。“高校专项计划”亦称“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针对农村学生的一种自主招生,主要招收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中学的优秀农村学子,每年招生计划不得少于学校本科招生规模的2%。[2]自2014年起,各重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相继制定了农村学生单招计划,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北京大学的“筑梦”计划以及复旦大学的“腾飞”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一项提升农村学子在重点高校比例的补偿性政策,“高校专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分农村地区优秀学子向上流动,并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尽管“高校专项计划”所取得的成效值得肯定,其在实施过程中宣传方面、操作流程方面以及后续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下面,笔者将从招生宣传、操作流程以及人才培养三方面分析“高校专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试图针对这些不足提几点建议。

一、“高校专项计划”实施中的不足

(一)招生宣传不充分导致贫困考生不了解政策

在宣传方面,许多重点高校虽制定了相应的招生计划,但由于没有进行广泛宣传,导致政策未能惠及许多符合申请条件的农村优秀学子。虽然近年来我国报考“高校专项计划”的人数逐年增加,但仍有许多学生不了解这项优惠政策。“高校专项计划”主要面向农村地区的优秀学子,而贫困地区往往信息闭塞,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网络覆盖,因而很多学生对该政策知之甚少。即使有学生对相关政策有所耳闻,也往往因为招生政策的宣传不到位而出现不清楚要求和流程、对真实性存疑等情况,最终选择放弃报名计划选择参加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考招生。

(二)操作流程不完善导致评价信度存疑及考生应试不便

在操作流程方面,“高校专项计划”主要存在选拔标准不够明确、选拔流程不够合理的问题。一方面,目前各高校制定专项计划时都没有明确的选拔标准,只是强调会组织专家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查与评价。这种主观的评价方式不仅不易令人信服,而且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高校采取自主选拔录取方式,有的高校对申请的考生组织额外的笔试和面试,虽然这提高了高校筛选人才的准确性,但也大大增加了贫困学子的应试成本,进而影响到专项招生计划的落实。

(三)后续指导不充分导致学生身心发展受到忽视

当享受“高校专项计划”政策红利的学生被重点高校降分录取后,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也容易出现“水土不服”,产生学习和心理方面的不适应。一方面,重点大学的学生往往都是高考考生中的佼佼者,“高校专项计划”招收的学生面临着难度较大的课程和较大的竞争压力,难免会出现学习不适应现象。并且,许多贫苦学子面临着经济方面的压力,虽然通过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等途径他们减轻了部分生活压力,但勤工俭学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也会影响其学习,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学子面临着从农村到城市、从“鸡头”到“凤尾”、从只要“埋头读书”到追求综合发展的蜕变,巨大的落差难免会给学生带来困扰,使其出现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二、“高校专项计划”实施中的改进

(一)加强招生宣传以促进政策落实

高校应加强招生计划的宣传,以将政策落实到每一所符合报考条件的县级中学,乃至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考生。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及符合条件的高中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推进招生计划的宣传和咨询工作,鼓励更多的寒门优秀学子踊跃报名。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组建招生宣传实践队伍、制作专项计划报考手册、组织专门的政策说明会等多种途径,以帮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报考政策,使政策惠及到更多需要的人。

(二)完善操作流程以使学生放心报考

在操作流程方面,高校应更加明确招生选拔的标准,并在招生过程中考虑到考生可能面临的困难,尽量为考生提供便利。一方面,高校应组织专门人员对招生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更为明确的选拔标准,并将考生的申请信息建档,对外公布专家评审的结果及其依据,在加强校内监管的同时接受公众的监督,以打消考生及家长的疑虑,促进长效保障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应简化招生流程,并通过组织专家到考生所在贫困地区考察、采取网络远程面试、对赴考考生进行补贴资助等多种方式以方便贫寒学子报考。

(三)提供后续指导以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高校应关注录取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首先,对贫苦地区学生偏弱的部分课程,如高数等,高校可以通过进行针对性辅导或探索分层次教学等形式,帮助学生适应学习难度和节奏。其次,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以帮助学生摆脱因家庭贫困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关注贫困学子的心理健康,以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自我发展。


[1]朱平,张庆君.我国重点高校对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政策分析——基于罗尔斯补偿原则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5(09):21-24.

[2]徐东波. “高校专项计划”实施现状、评价及建议[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05):66-7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