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本科毕业生眼中的“好专业” 如何建设?

秋季校园招聘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不同专业背景的本科毕业生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抱怨道:“这是什么破专业根本找不到工作!”有人看得很长远,认为就业本不是一蹴而就,说到底是一场综合能力的马拉松。而大多数人或许对专业一知半解,甚至漠视专业建设的意义。

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分成的学业门类,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市场的基本接口。专业建设与每一位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切身相关。那么遵循着市场的逻辑,专业应当如何建设呢?如何才能建设成为毕业生心中的“好专业”呢?

一、适应社会需求建设“新”专业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毕业生口中抱怨的“破专业”,建设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新专业。首先,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其次,对于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等。展开来讲,也就是建设面向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十个新兴领域的新工科;建设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的新医科,开设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建设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农科,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建设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的新文科,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最后,对高校专业整体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只有专业建设接地气, 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及时调整改造,经过专业培养的学生才能走出象牙塔,学习新变革、新发展中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成为市场切实需要的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提升职业适应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1]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各自的优势, 合作开展技术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仅能够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更好地与市场接轨,也能够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研究成果能够高效率转化,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经费支持。其次,产学研中的研究课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学生能够接触到市场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最后,企业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岗位和实习基地,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转化为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提供实践平台。学生能够在合作教育中学有所得,也能够在实践实习中学有所用。

专业建设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社会服务的量和为经济发展贡献的度。专业发展应顺应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借助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毕竟在求职的毕业生眼中,好就业才是硬道理。能够帮助学生在走出高校后,从容地迈向匹配的市场岗位的专业才是学生心中的好专业。


[1]姜健,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与时代特征[J].教学研究,2006(2):107-11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