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哪些知识更可靠

现在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相应的那些不靠谱的知识也在不成比例的涌现。既然良莠不齐,我们既不能全信又因缺乏专业的分辨能力,那么我们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呢?

最近看到物理学家万维钢的一篇文章,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规律性的建议,非常值得借鉴。

首先,在所有知识的种类中,只有数学知识是绝对正确且不容置疑的。因为数学知识来自纯逻辑结构推理,已证明的定理永远不会被推翻。进一步说,凡此种出发点正确,而又是用纯逻辑推导出来的知识,就可以无条件相信。

其次是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既依赖于数学计算又需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但实验一定有误差,所以物理知识就是仅次于数学的知识。不过相较于其他知识,现代物理学已经相当完备,就像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说的那样,在创新过程中,只要这事儿在物理学上行得通,就能干。

第三是化学、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等。这些是建立在数学和物理学之上的知识,但需要添加更多的实验数据和各种适应条件,从而增加了不确定性,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可靠。

再往下到了生物和医学领域,其复杂程度大大增加,没办法再靠数学推导,几乎全靠实验,可靠性又会大大降低。当然有一些比如医药的大规模分组对照双盲实验,其可信度还是相对可靠的。记住,只是相对可靠。

等到了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既不能靠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也没有能够排除一切干扰条件的实验,很多结论可能比猜也强不了多少了。在这些领域里,相当多的实验都无法重复,结论也是千差万别,很多问题在专家中都没有起码的共识。但这些知识又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既离不开又不靠谱,那该怎么办?

万维钢在最后给出了两个建议:

第一,既然我们没有专业的分辨能力,那还是要听专家的。但也要同时注意到专家意见的局限性,那么最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个不行那就换一个试试。

第二,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的理论是绝对的真理,那就千万别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