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王陵遗址——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2019-08-07 20:1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第一批考古学者在洹河河畔发现了距今三千多年商王陵墓群,命名为商代“王陵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开创了中国帝陵制度的先河。它的发现,奠定了殷商文化研究的基础,确证了奴隶社会的存在,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作为华夏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遗址,殷墟王陵遗址被国际专家、学者赞誉为“第二个古埃及”,其价值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媲美。王陵遗址与洹水南岸的宫殿宗庙遗址一样,不仅是殷墟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范围。在这里发现了13座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5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就出土于这里,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正是因其重要价值,它与宫殿宗庙遗址得到了联合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在2006年7月13日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它的神秘风采吧。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水北岸的侯家庄与武官村北的高地上。它与南面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是殷墟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更好地保护商代王陵遗址,在原址上修建了王陵遗址保护区。一个尘封了3300年的殷商王朝将为我们揭开它神密的面纱,再现当年辉煌与强盛。
王陵遗址东西长450米,南北宽250米,占地约180亩。大约从1934年至今,在这里共发现了13座王陵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的大墓)、25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大墓约始建于商王武丁时期,而终于商王帝辛时期,前后营建长达255余年。当年发掘时踩出的一条土路,把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有大墓五座,西区八座(包括一座未完成的大墓)。大墓规模宏大,出土文物精美;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所以,学者们认为,这里不仅是殷商时期的商王陵地,而且也是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因为当年发掘后这些大墓即被回填,为重现当年的盛大景象,在大墓原址分别采取了地下封存、地表植被砂石标识、复原展示和揭露展示等方法,再现了当年王陵墓葬群的宏大场面。
从19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到20世纪20年代的殷墟科学发掘,安阳在中国古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已无可质疑。特别是小屯村一带宫殿宗庙遗址的确认,更是激发了大家寻找商代王陵的兴趣。大约在1933 年,侯家庄附近私人盗掘出三件形状奇特、体积庞大的青铜器,消息不胫而走。正在主持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之子)听到了这个消息,并得知墓葬的位置大约靠近侯家庄、武官村一带,于是便在五位年轻的考古学家(石璋如、刘耀——即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祁延霈、胡福林——即著名甲骨学大师胡厚宣先生、尹焕章)的协助下开始第十次发掘。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11座王陵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的大墓)、1000多座祭祀坑逐步露出地表。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发现了武官大墓、M260大墓和1000多座祭祀坑,从而使得王陵大墓的数量上升为13座(包括一座未完工的大墓),陪葬墓和祭祀坑的数量上升为2500多座。根据大墓的规模宏大,出土的器物(特别是青铜礼器)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人祭人殉数量惊人而且普遍等现象,学者们认为这就是统治殷商王朝的最有权势的商王家族墓葬。一个尘封3300多年、深埋黄泉之下的殷商王朝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一个文化宝库轰然洞开。
王陵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有大墓八座,平面形制分别为:“亞”字形(四条墓道)、“中”字形(两条墓道)、“甲”字形(一条墓道)。西区有大墓八座,其中七座都是四条墓道的“亞”字形大墓。墓道为大墓所特有,由地表直通墓底,形成斜坡,有的墓道成台阶状。墓道内一般葬人牲或马。墓室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墓室四壁常有“二层台”,二层台上殉人或放置器物。墓室内葬具有棺、椁和帐幄。墓室底部中心有“腰坑”,常见殉狗,也有殉人的。殉狗是为墓主人警戒,殉人似有奠基意义。这些都是为死者安居并保护其在阴曹地府不受侵害而设。在商代社会,祭祀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大事,多数由国王亲自主持。祭祀对象包括天地、山川、日月、风雨、祖先、神鬼等等。
在王陵遗址发现的2500余座祭祀坑中,白骨累累,显示了殷代奴隶的悲惨情景。把人强行处死后埋入坑内祭祀祖先,称为人祭。人祭坑排列有序,分为若干组,每组代表一次祭祀活动。有活埋的,有先处死后再埋入的。祭祀的人牲,多为战俘,也有一些是奴隶。
王陵的东区主要分布了五座大墓,分别是:M1400、M1443、M1129、武官大墓和M260。为了保护大墓不被进一步风化,现在采取了地下封存、地表植被的方法来标识大墓的形状。其中,M1400大墓为四条墓道,M1443、M1129、武官大墓为两条墓道,M260为一条墓道。这些大墓均为南北走向,墓形呈“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都被多次盗掘。根据对盗坑及其遗物的分析,至少在汉代就发生了盗掘,而且很有可能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了盗墓。早期的盗墓者对墓室的位置判断极其准确,往往在墓室的正中开掘一个圆形大盗坑,坑口紧贴墓室四壁,直达墓室底部。因此,王陵大墓无一逃过劫难。同时,东区发现了大量小型墓葬。这些墓葬除少数为陪葬墓外,大多属于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主要祭祀场所。
▲武官村大墓缩小模型
▲武官村大墓
M260大墓位于殷墟王陵遗址东区,在1984年9月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闻名遐迩的司母戊大方鼎传说1939年就出土于这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重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一件。
M260大墓呈“甲”字形,有一条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深8.1米。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一人一狗一大玉戈和三枚贝币。椁室南北长5.4米,东西宽4.1米,高2米。椁底由14块宽22厘米,厚8厘米的木板铺成,四壁每边都由9根径23厘米的圆木叠成。椁室四壁中部都发现有近似于方形坑穴,推测为盗洞。此墓已被盗六次,最早可能在周代就已开始。
大墓墓室填土中有6个个体的人骨,椁室填土内有5个个体人骨。在墓道填土内,有集中堆在一起的22个人头骨。因该墓多次被盗掘,只收集到一些小件器物,如铜泡、铜牛形饰、铜镞、骨镞、刻花骨匕、白陶片、玉饰等。在墓室西北角还发现了有8把木锨,式样与今天人们使用的并无不同。
M260大墓东侧发现一座小型陪葬墓,因原址面积不足八平方米,所以原址回填。该墓中发现14人头骨,6只狗,和一个儿童的骨架。
▲M259墓葬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随着墓主人的安葬,大墓以外的祭祀杀牲仪式也随之进行。商王都会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神灵,这种制度被学者们称为是人牲制度。由此形成的祭祀遗存通成称为祭祀坑。祭祀时被杀的人牲绝大多数为战俘,少数为奴隶。祭祀活动的日子长了,规模大了,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型公共祭祀场所。
在1976年,王陵大墓的周围,共发现2500余座祭祀坑,目前仅仅展示了其中的一部分,在围墙南面的农田里还分布着2000多座。为了避免风雨侵蚀,现在主要采用了地下封存、地表砂石标识、复原展示的方法进行展示。从平面关系来看,这些祭祀坑都是成组分布的。有的一坑一组,有的一排坑一组,有的数排坑一组。这些祭祀坑排列整齐的称“排葬坑”,比较分散的称为“散葬坑”。埋人的坑大多是长方形竖穴,坑内所埋人骨有全躯的,有身首分离的,也有无头躯体。
另外,还有一种是方形坑,是专门埋葬人头骨的。在祭祀场的复原展示中,严格遵循了这一规律。
人祭坑在祭祀坑中占有绝大多数,其中仅1976年发掘的191座祭祀坑中,就发现1178具人骨架。据不完全统计,殷墟甲骨文中有关人祭的甲骨有1350片,卜辞1992条,共用人牲1.4万人。不仅如此,商王或贵族死后,还在大墓中用人殉葬,称为人殉。人殉的数量,根据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少则1人,多则达200多人。像M1001大墓殉人就多达225人。
▲M1001大墓
殷人认为,人死,就是到阴间生活去了,所用之物和人世一样,因而墓中就要殉葬许多应用物品。装饰品随身穿戴,礼器和生活用品放在棺椁之内,兵器、乐器和生产工具放置于棺椁之外,送殡的仪仗及马车一般在墓道中,器物的陈设仿照墓主人生前的景象。大墓虽均被盗掘,但劫余之物仍可反映王室的豪华与奢侈。
商代王家陵园的发现与研究,让我们了解到当年王陵大墓的规模和葬俗,随葬品的数量与组合,人牲和人殉制度等一系列内容,充分证实了这里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转载自 安阳殷墟景区
转自: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