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心理学: 决定恋爱观的, 不是金钱、美貌, 而是你1岁时的经历

在这个流行晚婚的时代,很多大龄青年迟迟无法步入婚姻,或亲朋好友牵线搭桥,或参加各种相亲会,也见识过不少的异性朋友,其中不乏佼佼者,不少在外人看来很般配的人,却迟迟不能牵手成功,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都是统一的“没感觉。”

感觉是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在找怎样的感觉?

其实恋爱对象不在别处,就藏在童年的记忆里,有心理学家称:“你的恋爱对象,早在1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

点击加载图片

听听那些牵手成功的人是怎么说的吧:

“第一次对她关注,是我不小心把手指弄伤,被她看见了,她拿着我的手指,用纸巾把血擦干净,然后对着伤口吹气。我看着她,觉得这个女孩子好可爱啊,不久之后就向她表白了。”

“我男友之所以让我愿意跟他走下去,是因为第一次吃饭的时候,他主动把椅子给我拉开,我感觉这个男人好绅士啊!送我回家时,他又先给我打开车门,感觉很贴心。”

年轻人寻找的是一种被呵护被关爱的感觉,这多像被妈妈照顾的孩子的感觉啊!

如果有幸,你的童年被好好的照顾,那么你就很容易被那些好好照顾你的人所吸引;如果不幸,你的抚养者早年更多的是对你的忽视、冷漠和训斥,你很大程度上也会找一个虐你的人。

恋爱实际上就是寻找你过去经验里的熟悉感。

点击加载图片

电视剧《等你爱我》里的洪钟,是北京城里一个物流公司的老板,可谓阅人无数,红颜知己常伴,算得上是钻石王老五,但他却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一个被丈夫抛弃、孩子又丢了的普通女人夏白露,用他的话说:“她太像我妈了——被我爸抛弃,一手带大我们兄妹两人。我希望她少受罪,我希望给她最好的。

这就是爱的感觉,就是过去经验里的熟悉感,就是给陌生人披上了熟人的外衣。

因为在熟悉的环境里,我们会感觉相对安全。

点击加载图片

不管童年经历的是快乐还是忧伤,成年后唤回的记忆都让人心生向往。所以很多功成名就者都愿意叶老归根、衣锦还乡;所以在外居住或工作的人们,会定期地回到故乡,看看家乡的一山一水,因为这种熟悉感可以让人安心、踏实。

同样的,恋爱也一样,我们愿意寻找生命之初的感觉,会爱上那个与我们亲近的抚养者相似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的恋爱对象,早在一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但假如你把这种熟悉感当做爱情,就常常会经历爱的幻灭,因为熟悉感只是你以为的,并非是真实的过去的感觉。这也是很多人谈着谈着就没感觉了,就要分手的原因。

我把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恋爱”称作婚姻的魔咒。

点击加载图片

熟悉感有时候会变化出来许多种形式:

一种相似的慰籍、一缕想要宣泄的情绪、一份想要满足的虚荣、一段想要逃避的过去……这些无不带有童年的影子,刻有过去的印记。每个人喜欢另一个人,都会有他的原因,这些所谓的理由和原因就藏在你早年的记忆里,甚至是人类的早期记忆里。

要想把恋爱对象变成结婚对象,就必须打破这种魔咒,从一岁的状态里走出来,从人类的原始状态里走出来。

首先,不要把有没有感觉当作第一重要因素,因为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不可靠、不真实的。如果是别人介绍的,相信双方条件会大体匹配,只要这个人不至于引起你的生理反感,不妨交往试试。

其次,要从一岁的状态里走出来。我见识过许多女孩的“作”,男友不接电话,就连续几十上百个电话打过去;半夜想吃零食,男友睡意朦胧时,穿上衣服,跌跌撞撞中买回来,她才心满意足。

这很像一岁婴儿的任性哭闹:我饿了,奶头必须送到我嘴里,否则我就一直哭。

点击加载图片

也听闻过男生因女生不会迎合他的兴趣一起看球、欣赏戏曲,而不想进一步了解对方;还知道有的男生因女生赌气的话、一时的情绪宣泄,而选择分手。

一岁状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整个世界以自我的意志为转移,对方稍不合我意就感觉谈不下去,回避争端、逃避矛盾。

最后,要从人类的原始状态里走出来。男女生理的不同造就了生存和繁衍的差异,在物质极度贫乏的远古时代,女性更多考虑的是,这个男人的体力(后来发展为物质条件)是否足够支撑我和孩子未来的生活,这个男人是否有足够的责任心,负责我和孩子的将来。

女性更多的是一种托付心理,一旦交往就有把自己交付给对方的准备。

当今时代的女性自立自强,甚至打造出一片优越于男人的天地,但依赖男人的心理却还停留在远古时代。如果女性能更少一些托付和交付的心理,就不会太计较男性必须强于自己多少,女性的择偶范围就会扩大。

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是人类的思维和心理却还刻有远古时代的印记,受着人类早期记忆的影响,觉察并摆脱影响才能走出婚恋的困境。

对男性而言,基因延续的追求靠的是交配的数量,所以对单一对象的情感投入往往不够,交往容易浅尝辄止。在当今时代,男性需要有意识地摆脱这一局限,为对方付出更多时间和经历,方能修成正果。

尽管“恋爱对象,早在一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但后天的经历、有意识的觉察、自我的提升都会让你的恋爱对象发生变化。

恋爱、求偶既是人的本能,更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年轻人要在追求异性过程中,学会主动和互动;学会妥协和宽容;学会调整自己、相互适应,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成长。

(作者/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科 马瑞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