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区名称古今衍化

长治市区名称的古今衍化

长治市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是山西的副省级行政中心。长治也和我国的多数城市一样在历史不断变化的长河中,名称也在不断地更替变化。

长治市区内开始有人居部落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目前据已有的文献记载,大致推算到炎帝部落时期。当时归于潞。后历经黄帝、喾、尧、舜、禹、夏等几代。商朝时归属黎国。市区地域初步形成较为集中的人居聚落。

周朝时先属黎国。后赤狄部落灭黎国,近潞水建立潞子婴儿国。宣公十五年,晋国灭婴儿国复立黎国。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长治地域也被三分,依照地域名称分别称为韩上党、赵上党、魏上党。市区范围属韩国上党。韩国上党地领十七城,分别是长子、屯留、余吾、铜鞮、濕氏、沾县、襄垣、壶关、泫氏、高都、潞城、陭氏、阳阿、谷远、端氏、长平、武遂。韩置上党守,治于长子。现在的长治市区已形成城,称为壶关。也就是说,春秋后期开始,长治市区称为壶关。

秦国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此置上党郡,郡治称长子。郦道元《水经注》记作:“上党郡治长子”,而《魏书》记作“上党郡,秦置,治壶关城。”二者看似互相矛盾。不过唐《元和郡县图志》一书给了调和矛盾的钥匙:“(潞州)秦为上党郡地,后汉末,董卓作乱,移理壶关城,即今州是也。”明白地指出了上党郡治的变迁:秦汉时在长子,汉末董卓作乱后移到了壶关城,也就是唐代的潞州---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的驻地,今天的长治市城区。

也就是说,春秋后期开始,一直到董卓作乱时,长治市区一直称为壶关。董卓作乱后上党郡治所移到壶关城开始,长治市区名称变为壶关、上党两个名字。后魏时移壶关县治于颍阳岗,市区废壶关之名。隋大业初置上党县。长治市区以上党县城之名一直称呼到明代嘉靖八年。隋代时,于城中建上党郡署。今天遗留的上党门是明代复建后的遗迹。

后周宣政元年,上党郡始置潞州。长治市区有了第三个名字:潞州。这个名字在以后一直断续沿用到嘉靖八年。

之后虽然唐代设置过总管府,大都督府,昭义军节度;梁改正义军;唐庄宗改为安义军,后晋改为昭仪;北宋改为昭德军,宋徽宗是有改为隆德府等等,都是高于县一级的行政管辖。并未对长治城的名称产生太大的影响。

明嘉靖八年,平定陈卿起义后,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上党县改名长治县。长治市区“长治”之名开始,亦有称为潞安的。著名作家吴伯箫著有《潞安城》一文,就写的是长治城。从明代开始到本世纪初,长治城的名称没有更多变化,以长治、潞安为主,民间兼有唤作“潞州”。上党一词成为更大范围的地域名词,不再是一座城的专用。民国初年废府存县,但潞安影响较大,民间更多地是称呼长治城为潞安城。

1945年10月8日,反动旧政府从长治城逃走,长治城宣告解放。1946年1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治市正式建市,中共长治市委员会和长治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当时的长治市人民政府范围仅有三个区,土地面积16.3平方公里。具体如下:一区包括上西街、下西街、清真街、南头街、铜锅街、新华街、钟楼街、西关、西商人街、下西商人街、附城村、长子门村;二区包括上南街、中南街、下南衔、新南街、天晚街、南关(包括西南关、南商人街)以及五马、北石槽、南石槽、新石槽等村;三区包括上北街、下北街、胜利街、英雄街、西北街、上东街、下东街、北关、东南商人街、英雄商人街。实际上也就是当时的旧城区和城边的部分村庄。长治市和长治县成为同名的两个不同级的行政单元名词。

1949年又设置长治专区。管辖辖长治、长子、屯留、武乡、沁县、沁源、襄垣、黎城、潞城、晋城、壶关、平顺、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县及长治市。(1950年3月长治市人民政府改为长治工矿区人民政府)。专员公署驻长治县(今市)。长治一词的地理内涵得以扩大。1954年长治、潞城县合设潞安县。1951年长治工矿区改设长治市(地级)。1958年改名晋东南专区。1958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1962年恢复长治县(驻长治市)、潞城县(驻城关镇)2县。

1973年,长治县政府迁出长治市,迁往韩店。因市县同名,长治县城韩店之名从未被遗忘,人们一直称呼长治县城为韩店而不是长治。1976年,又设立长治市城区和郊区。

长治市的名称也因为地级市一直在用,也就没有再被其他名称代替。即便到2018年行政区划有了较大变化,长治城郊两区合并成立潞州区,长治城是潞州区政府驻地,但是未能改变长治城的名称,更不能改变长治市这一高一级的行政地理名称。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得知:长治城的历代称呼有以下几种;

1.壶关城,春秋时至后魏时期;

2.上党城,汉末至明代嘉靖年间;

3.潞州城,后周宣政元年至明代嘉靖年间;

4.长治城,明代嘉靖八年至今;

5.潞安城,明代嘉靖八年至民国初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