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症合参,察“独”知机
脉症合参,察“独”知机
作者/刘鸣
去年曾留言:“我三十年才悟出了诊脉的道理。”其实,这是开了个小小的玩笑。1976年从师学医,先师让我背诵的第一本书就是《濒湖脉学》。在几十年的临床探索中,我遵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关于“独”的脉诊论述,简化了脉诊的内容,形成了临床“详细问诊,双手察脉,脉症合参,以独测机,择方选药”的诊疗特色,验之临床,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患者众多的临床医师或师承带教,简化了脉诊的内容,提高了诊断符合率和治疗效果。
我在临床诊治时注重问诊,通常每个患者的问诊时间不少于十分钟,望、闻二诊贯穿其中。在前三诊做出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双手同诊,左右同位对照,以左右同位大小不等者定为病位,将其与前三诊的初步判断合参,分析病机,为选方择药提供依据,对病位、症状有较大差异者做进一步分析。
因为每天有众多患者(我是全科传统中医 ),容不得你仔细诊脉,再说,即使有时间诊脉,对多数医者来讲,你诊脉也未必就比患者叙述的准确、全面。这种方法简便易学易用,快速准确,同时,可使从师学习中医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辨证要点,有利于推广,普及,故不揣愚陋介绍给大家,以期抛砖引玉。兹举几例说明。
例一。张左,65岁。患者自18岁起便溏,日排溏便3~4次,无腹痛,多食则欲呕,胃脘不适,口中和,尿等待,苔薄黄。曾用乌梅丸,肾着汤,半夏泻心汤,五苓散等无效。用双手同诊法,据其右寸独大,考虑病位在肺,肺与大肠相表里,与膀胱气化相通,肺因邪郁,宣肃失职,故症见便溏,尿等待。
仲圣有“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为表,肺主皮毛亦为表),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之训,喻嘉言有‘逆流挽舟’之法,故解表亦为治泻之策,所谓“表解者里自和”也,改用人参败毒散而泻止。用方要点在右寸大。其后又遇一年轻腹泻患者,先用胃苓汤,半夏泻心汤等不效,后据右寸脉大(指寸脉大于关脉并大于左寸),用荆防败毒散而愈。
例二。王右,65岁。溲时痛,尿浑浊气秽,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口稍干,苔薄黄,质暗红,二寸大于关(正常脉象应为关大于寸,寸大于尺)右寸大于左寸。用越婢汤合导赤散加味,7剂而痊。
30多年前亦曾治一双下肢浮肿者,前医曾用健脾、温肾、利尿诸法不效。据二寸脉大,右寸脉又大于左寸脉,用越婢汤宣肺清热而愈。辨证思路:右寸肺与膀胱气化相通,左寸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与膀胱为同名经,流注次序相衔,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为贮水之府,右寸大乃邪实致肺气郁闭,水湿下溜而为肿。用越婢汤亦后世“提壶揭盖”之法也。
例三。仲右,86岁。患者尿频夜剧,轻度失禁,便溏,心悸,气短,舌有齿痕,手心热,汗多,喜凉,苔薄质红。初诊虑其年高,先用地黄饮子,肾气丸等补肾固下不效,后据右寸大,右关尺微,结合症状,辨为阳明湿热兼脾肾阳虚(脉大当清、泻,脉小宜温、补)处葛根芩连汤合附子理中汤,果效。
辨证思路:右寸脉大,邪在肺(表),脉大(当然是有力之大)为热,六经辨证属阳明病,汗多,不恶寒,手心热,舌红为明证,气短如同“喘”,便溏可归属“利遂不止”。右寸大,心悸如同“脉促者表未解也”。仲圣有“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其右关尺微者,夜尿多,失禁,当是年高脾肾阳虚之故,所以用附子理中汤兼护其阳。从上述医案也可看岀:所谓“方证对应”的实质,应是方剂与病机病位的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