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茂德:给教师的十条建议(下)

第六条: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招生官曾经告诉我,他们的招生标准中,重要的一条是“这位学生是否对科学有无限的向往?”

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学生用功学习,也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学生全身心投入某一活动,除非他自己有强烈的兴趣,有探索的内驱力。内驱力,是每一个人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当学生的内心生长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和阶段目标,并具有了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和坚持追求的毅力,孩子们的潜力不可估量。

我们还应注意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影响学生成长的一种文化力量,或者说是同伴影响力——这种文化力量不仅仅存在于一个班级,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小组,一个宿舍。

良好的氛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我们真心追求“两高”目标,即高升学率与师生高素质的统一,“建高原”与“筑高峰”的统一,那我们肯定应该着力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不应着力于题海的训练,不应计较于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最应该着力的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体验,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需求,关注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关注他们小组、宿舍、教室的氛围,并予以适时、适性的帮助和指导。一句话,我们应在孩子们行进时,不断向孩子们的油箱“注油”。

第七条:帮助孩子练好高中“童子功”

李大钊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但是,目前,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变得越来越“懒惰”,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运动,而向往穿名牌、网络冲浪、度假休闲。一些年轻的孩子已大大提前享受人生财富,享受着年龄段不应得到的生活待遇。我们的教师,甚至家长,都需要认识到,高中生倘若已经没有了人生目标,以“中大奖”的博彩心态企求人生的成功,可能会造成一个人无所追求,甚至是虚耗生命。

美国国家人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瑟夫 ?? 兰祖利教授认为:上世纪80年代,我发现非常具有创造力和有成就的年轻人才主要有三大特点: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对任务的执著精神和创造力。这里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不是简单指人的智商,其中包含了多种能力。有创造力的人非常会问问题,会用不同的方式来问问题,看问题有与传统不一样的眼光。执著精神不仅仅指的是勤奋,更是对某些领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好,对自己的任务确立高标准,有一种献身实践、一定要完成任务的态度。兰祖利教授认为,虽然天才身上这三个特质的水平不需要等同,但是只有有了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组合,才能产生创造性的行为和成就。

因此,当我们追求拔尖人才培养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应该寻找高于平均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更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经历或者是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对任务的执著。在很多情况下创造力和执著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刺激的。当一个人迸发出创造思想并决定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时候,执著精神也会开始形成。埃米尔??左拉说过“缺乏天赋的艺术家必定乏善可陈,但是只有天赋而不能勤奋工作也将一事无成。”

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能力和创造性应用到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无论是历史、舞蹈、体育,还是任何主题的学术领域,都可能将这个年轻人变成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有梦想;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潜力,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缺乏执著。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更应是学生兴趣、优势、智慧发展的指导者。

时刻把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点燃他们的梦想,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就成为教师的重要责任。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家长、老师,孩子们的成长还必然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偶像,是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这样说,每一代人都会有心中的偶像,但是,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老师应该给予适时、恰当的引导,倘若一个时代的孩子缺失了心中的偶像,或有了不恰当的模仿对象,那都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不能把“偶像”强加给学生,但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众多身边的榜样,让孩子们领略同伴的魅力,让“榜样的力量”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种子。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态,自觉成为学生前行的相伴者,积极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指导者,由此,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就应该成为我们教育行为的重要特征。

第八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的责任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白纸上,世界的精英以创新的精神和气魄,一笔笔刻下了文明进步的痕迹,一页页写下了科学发展的华彩篇章。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可以看到,世界文明进步的脚步常常与一些“超常”人物相关联。

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期,“创新、创优、创业”的时代主题更在呼唤着卓越人才的成批涌现。我们需要更多能促进各领域发展的领军人物,我们需要“中国创造”,而非仅仅是“中国制造”,我们需要能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芯”,需要能够自主研发的学科领军人物,需要更多的“莫言级”的文化大师……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事业,教育,责无旁贷。

当我们愈加清晰所肩负的责任,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苏霍姆林斯基)”

当我们的孩子走出校园,我们希望看到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他们的才能,因此,我们需要每日自省,我的教育行为,是否点燃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我的努力,是否在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我的课堂,是否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平台?

第九条建议:认识我们的学校文化

综观国内外名校,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无不是在其特定的学校教育哲学指导下形成的,如英国伊顿公学以“优质学术课程+严格管理”闻名于世,这与它把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特别“注重性格铸造、团队精神培养和领导特质训练”这一学校教育哲学有关。

在长期的积累中,我们天一中学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位发展,需要每一位教职员工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积淀的一些校本哲学。我们相信,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他的校园精神;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我们相信,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创造一种氛围,营造一种生态,有了一定的温度,有了一定的湿度,有了一定的空气,肥沃的土壤上,“蘑菇”一定会成片成片地自然生长。

倘若我们认同“教育是农业”,那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因材施教”是教育实践中最基础性的教育原则。把握教育的“节气”,是重要的教育智慧,教育实践中要体现“适时的引导,适性的鼓励,适度的批评与校正”。教师不仅要有热情与决心,更需要有“农夫”辛勤耕耘的习惯和等待农作物成长的耐心。

第十条:素质教育,就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做起

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我们持续了很多年。谈起素质教育的实施,很多人认为有种种困难,有种种制约。在我看来,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很朴素的追求:其一,能够尊重他人与恪守公民应该遵循的社会秩序;其二,清晰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其三,奠定一种语言与行为的习惯;其四,具有创新与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认同这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那么,我们就完全能有的放矢地落实到每天的校园生活中。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个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其实是一个人储存在身体内的一种力量,一个人有了好习惯,他每天就可以得到利息,坏习惯,他可能终身付出利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从行为到习惯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素质教育一步步落实的过程。

习惯的养成决不可能“立竿见影”,一个习惯的形成,究竟需要多少次重复,从无定论,但可以确定,习惯的养成需要体验,需要熏陶,需要引导,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可能其中还会有反复,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研讨,不断寻找孩子们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素质,我们又必须千方百计着力培养这些关键素质。

有人说,当孩子们走出学校,他们所带走的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知识,而是这个学校给他留下的信念、习惯和能力。而这些,并不是能用一张试卷来考量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素质教育就应该从培养孩子们一个个良好的习惯抓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