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脏腑气化相通” --- 心包与胃
心包与胃: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心包代心行事;病理状态下,心包代心受邪。所以心包表现的生理和病理实际上就是心的生理和病理的反映。胃为中土,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乃阴阳升降交通要道。胃络上通于心,心气心血的生成,要靠胃气的和降通顺。胃气衰退,不能纳谷,心的气血也就要衰少;胃失和降之机,心气不能下达,水火不能互济,也可出现种种病变。关键都在胃,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
如果由于痰热宿食,滞于胃腑,胃失和降,心气不得下行,致阳不得入于阴,独留于外,而成失眠症。正如《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治疗当以清化痰热,消食导滞,调和胃气为法。
临床上有些心脏病人,常常表现出比较突出的脾胃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有的心绞痛发作,常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而有的病人,在胃的功能发生障碍时,心脏病发作或加重;有的病人在饱餐、酒后发作心绞痛,严重的可以发生猝死等等,说明心和胃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这些患有心脏病同时又有脾胃症状的病人,采用“心胃同治法”效果较好,既改善了胃的症状,也使心脏的情况好转,现举几例如下:
【例一】
崔XX,女,24岁,三年来每年夏天七至九月,即发低烧,食欲不振,胸闷,有时恶心,伴有心慌气短。检査:舌质淡红,舌苔微腻,脉结代。血压100/65mmHg,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
中医辨证属湿浊犯胃。用藿香正气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服六剂,同时服保和丸20粒,食欲增加,胸闷、恶心、心慌、气短均减轻,脉已不结代。心电图复查:正常心电图。
【 例二】
李XX,男,68岁,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八年。半月来发热,小便癃闭,大便秘结,食欲衰少。用抗菌素、导尿、灌肠等法,病情无好转。疑有肿瘤,做膀胱镜检查,未发现异常。又出现小便疼痛、尿血、呕吐、心前疼痛。心电图检査:心房纤颤。病情日益加重,请中医会诊。
根据上述病情,结合舌质暗红,舌苔厚腻微黄,腹部胀满,脉象促,重按时搏指仍然有力,说明不是纯虚证,当前虽然有气血瘀阻的现象,但主要矛盾是少阳阳明合病,应该用大柴胡汤。但考虑到病人半月来不能进食,年迈体弱,又有心脏病,不胜攻下,把大黄改用瓜蒌、寸云(编者按:寸云为肉苁蓉别名)以缓下,连服两剂,无效。
复诊时,去瓜萎、寸云(编者按:寸云为肉苁蓉别名)加入生大黄9g,后下,煎一剂,频频服用,一天服完。晚上10时许,即觉腹痛、肠鸣,十一点钟,腹痛加剧,欲大便。大便时,腹部剧烈疼痛难忍、颤抖、汗出,便出很多粪块和稀水。大便完,十分疲倦,安静睡了一觉。
第二天身体轻快很多,腹部也不难受,小便通畅,能进食,用稀粥调理。又服三剂四君子汤加味,身体逐渐恢复,心绞痛未再发作,心电图复查:房颤消失,呈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图形。
【例三】
栾XX,男,42岁,二个月来心慌、气短,食欲不佳,形体瘦弱,疲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虚软无力,心电图检查有频繁的室性早搏。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用香砂六君加味,连服二十剂,食欲增加,精神转佳,已不感到心慌气短,心电图检查也恢复正常。
【例四】
贾XX,男,46岁,三年来胃痛、食欲差,有时腹胀,舌质淡红,苔白,脉结代而弦,心电图检查是室性早搏,心肌劳损。中医辨证属肝气犯胃,用柴胡疏肝散加川楝子、木香、荜茇等理气止痛药,服十二剂后,胃脘部疼痛减轻,食欲增加,心电图复查:室性早搏消失,心肌劳损无改变,改用补气养血的方法治疗。
上述四例都有心脏病证,用的治法不同:例一用芳香化浊,例二用和解通下,例三是健脾养胃,例四是疏肝和胃,四例的关键都在治“胃”。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治法,不仅使胃的症状消失,也使心脏病情好转,说明心与胃有着病理生理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