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围到引领,东软医疗的过去二十年和未来二十年

来源:懂懂笔记

从1997年做出第一台CT机,到今年5月底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中国CT第一股——东软医疗即将迈入资本市场。

这个中国CT第一股的含金量颇高。24年时间,从零开始进行研发,如今东软医疗已经拥有全产业链能力,并且打破了欧美知名品牌的垄断。可以说,东软医疗成长的历史就是中国CT设备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进程。这有点儿像联想实现PC领域的突破,华为实现通信领域的突破,京东方实现了液晶面板的突破……

当下,国内医疗产业全面智慧升级,对于东软医疗而言是一个新的机会。如果以东软医疗IPO为一个节点,前面二十多年是借鉴、追赶的阶段,未来二十年则是要进入超越、引领的进程。

从点到面,穿越封锁线

相比欧美市场,中国很多产业起步晚、水平低,从一开始就容易被海外企业“卡脖子”,PC、汽车、家电、通信和医疗等都是如此。还有一些核心零部件或关键技术则是一直被卡,比如芯片、操作系统、液晶面板、光刻机等等。说实话,二十多年前有决心进入这些领域的企业,必须要做好一个长期突围的战略布局。

1997年,中国第一台临床应用的国产CT机在东软下线,我国成为继美、德、日、荷之后,第五个能够自主制造CT机的国家。这台CT机有一个关键突破点:当时CT机的核心系统——阵列处理机(AP)技术被国外封锁,东软医疗转换思路使用PC替代,最终绕过了封锁线。

在此之前,CT机市场被几大跨国公司垄断,设备定价高、服务定价更高,中国的医疗事业发展也因此受到牵制。其实回看一下,国内PC、家电、汽车等很多行业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被卡脖子、受制于人,再奋起直追。东软医疗在CT上的突破,不仅开启了国产化的历程,还使得国内医疗设备成本大大降低,最终降低了老百姓的CT检查费用。通过相关设备的普及化,国内医疗事业也得以加速前进。

每一个产业的技术突围都不容易,就以CT机这类高端医疗装备来看,涉及技术门类繁多,产业链条长,投资大且研发周期长。早期,所有的相关技术、零部件都是来自于海外,东软医疗在过去二十多年进行了各项技术突破,逐步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到目前为止,其CT产品几乎可以实现百分百的替代。

不仅是CT机,东软医疗的产品已经覆盖了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通用X线成像设备(GXR)、超声诊断设备(US)、核医学成像设备(PET/CT)、放射治疗产品(RT)以及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IVD)等多个品类。

这些“体系”也是这家企业二十多年来逐步打造起来的护城河。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2019年的已安装系统总数和总收入计,东软医疗已成为中国CT系统的最大制造商。

截至2019年底,国内CT安装量10.4%来自于东软医疗,是国内第二大CT制造商的两倍以上。按2019年的销量计算,其已成为是国内CT系统的最大出口商,产品销往110余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东软医疗共安装了超过40000台系统。

今天,从国内CT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来看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GE、西门子、飞利浦(简称“GPS”,即GE、Philips、Siemens))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他们大都是百年企业、实力雄厚。二是以东软医疗、上海联影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过去二十年间以加速度追赶着上述百年企业。

如果说华为、联想、吉利、京东方等企业是在各自领域内实现了突围,让中国在这些领域中有了话语权,那么东软医疗的突围,则让中国在医疗设备上的话语权被进一步放大,在全球市场有了一席之地。

开放式创新:生态强则企业强

今天,从CT设备的技术水平来看,东软医疗与“GPS”的性能已经相当,甚至会有局部优势:比如全球第一台512层全景多模态CT就是东软医疗推出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个现实:医疗设备的高端化还有一定差距。

“GPS”都是百年积淀的科技企业,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圈。近些年,我国也越来越意识到产业生态的重要性:产业强则企业强。只有形成产业生态,产业优势才能逐步建立。如果想要仅仅依赖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几乎没有可能。

可以看到,这些年的家电业就是最典型例证,如果中国只有一个TCL,或者只有一个海尔、一个格力,就很难成为家电强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家电业已经沉淀出多个头部品牌,并且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生态。所以,在用户心中对中国家电品牌已经有了足够的信任,买海尔与买三星、飞利浦等没有什么差别。

从医疗设备未来的竞争格局来看,如今的东软医疗走出了第一阶段:技术的自主突围。接下来再往前走,产品越来越走向高端化,拼的是创新能力、创新速度和创新机制,当然也要拼产业生态。

一台CT机有上万枚零件,涉及到十几万项专利,囊括多个交叉学科,一家机构或者企业几乎不可能全部自研自产。

封闭式创新可以说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封闭式创新也远远无法满足企业进行全球竞争的需要,因此开放式创新正在取代封闭式创新。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闭门造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一个系统中掌握最核心部分,再通过开放的交换来互相激发创新思维,最终共同打造更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显然,东软医疗早就意识到了对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并于2017年由东软医疗与沈阳市投资平台共同成立了“沈阳先进医疗设备技术孵化中心”(以下简称“医疗孵化中心”)。其作用,就是负责对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关键部件和前沿基础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这些基础技术与预研技术的研发周期长,但一旦成果显现并开始向行业输出,就会为整个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医疗孵化中心经过这四五年的持续投入,不少成果已经逐渐进入到转化阶段,未来对于包括东软医疗在内的相关企业而言,都会成为生态的收益者。

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为医疗设备和医生赋能

从CT机起家的东软医疗,未来的发展目标其实不会局限于硬件设备,而是智慧医疗这一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招股说明书中显示,东软医疗拥有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设备服务及培训、MDaaS解决方案四大业务线。从其业务布局上,可以看到未来两个主要的智慧医疗趋势:

第一是更加精准地提取人体生理信息,也就是高端医疗装备的持续创新。目前,东软医疗从CT向外扩散,已经覆盖MRI、DSA、GXR、US、PET/CT、RT和IVD。当然这不是终点,未来还会在更广、更高端的方向上发力。

第二是提取信息之后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价值,也就是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在懂懂看来,这才是东软医疗未来的核心优势所在——MDaaS平台, 2019年东软医疗推出的基于其硬件设备,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所构建的开放式智能服务平台。MDaaS平台的出现标志着东软医疗从硬件制造商转型为“以影像设备为基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向医疗服务不断延伸和递进。

以前,东软医疗以销售硬件产品为主,硬件的利润相对比较薄,并且没有用户粘性。未来,如果打通硬件、软件、数据、服务,将医疗设备与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政府、合作伙伴及第三方服务提供者等各个环节无缝互联,相当于是提供智慧医疗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更需要战略节奏和布局。如果说高端医疗设备是东软医疗发展的一级火箭,MDaaS平台则是二级火箭,也就是未来的企业成长第二曲线。

目前在呼吸系统专科方向,东软医疗已经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组建了“呼吸影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实验室”;在脑卒中专科方向上,与国内最权威的宣武医院组建了联合实验室,未来还会针对更多的专科进行合作延展。可以预见,东软医疗找到的第二成长曲线,未来会是多么大的一个市场空间。

当然,挑战也随之而来。这个平台需要的技术更多元,将来需要各种各样的AI自动诊断软件,这不可能靠东软医疗一家企业来完成,而需要通过开放创新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进驻,或是通过医学孵化中心进行一些行业通用技术的研发,加强平台以及上下游企业联合创新,才能让MDaaS平台的价值真正落地。

在医疗孵化中心的研究项目中,医学影像处理、深度学习以及软件等技术赫然在列,显然东软医疗当初成立中心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更长远的规划。

优秀的企业不仅要看现在,更要看未来的成长空间。东软医疗通过第一曲线——高端医疗装备,完成了行业突围,可以说是用二十年时间走完了跨国公司的百年历程。这个阶段,自主创新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第二曲线——MDaaS平台,对于东软医疗以及其他国内企业来讲,则是一个产业合围的机会,也是我们在智慧医疗领域超越海外巨头的一个重要机遇。这个阶段,唯有开放式创新,才能让中国的智慧医疗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冷眼旁观 麻辣点评 深入分析

👇🏻 真诚推荐你关注👇🏻

END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