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书法章法,探讨书法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精髓,更是我们中华子女的为人处世之道。
中庸即是中正、不偏不倚的意思。指我们在平时做事时,要学会保持中立,不偏向哪一方面,不做极端的事。
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极其推崇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然而有不少人觉得中庸之道是让人变得没有原则,没有自己的立场和个性,真的是这样吗?
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是处世哲学,处处都能反映中庸之道。
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容更是博大精深。学书法,不仅是学习手上的用笔技巧,更是修身养性的一条漫漫长路。
其中书法章法中的“取势”部分,最能反映中庸之道。
今天,我们就根据书法章法中的“势”,探一探书法的中庸之道。
什么是书法的“势”?
“势”有一种意思,解释为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
在书法中,字势、书势就是指毛笔在书写时,使写出来的字有了目标性的方向趋向。
图中的字已经标明了这个字的书势,有向左倾斜的,有向右倾斜的,也有接近正的。
曾经有人夸张的说,写正一个字需要好几年,而写得不正却需要几十年。其实这里“写得不正”就是指写出字势与书势。
其中,势也分为单个字的势,和整篇作品的势。
书法单字章法与中庸之道
书法中,每个字都有它的“字势”,写字就是要写的有偏有倚,如果每个字都是方正严谨的势态,这幅作品就失去了生动灵活的感觉。
颜真卿的字看上去严谨端庄,但并不缺乏字势,他善于将平正转化为奇崛。
这个“颜”字,特别是右边“页”字的横折的竖笔,写的非常精彩。他将这笔竖写成了厚重的弧线,就像一把弓,蓄势待发。
想象一下,如果这笔横折是又正又直的竖,那这个字的精彩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再来看这个“书”字,字势显而易见。而且它的横,一笔比一笔要往上斜,给人越来越险的感觉,就像高峰坠石一般。
看到这里,似乎章法中的“字势”,并不符合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讲究的是中正,不偏不倚,而字势刚好与之相反,难道书法之道与中庸之道相对立吗?
书法整篇章法与中庸之道
一个字,是所有点画的组合,是一个整体。但在整篇作品中,一个字仅仅是一个局部。
每个字都要有它自己的字势,不尽相同,这是正确的。但整篇作品就是要在不同字势中寻求和谐统一。
一幅作品的章法,不能够所有字势都朝向一个方向,必须有所不同,有的向左,有的向右。
而这么多字势各异的字组合在一起,不能显得杂乱无章,就要在它们中寻求一种平衡。最后使整幅作品达到“和谐统一”的目标。
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无非就是达到一种“平衡”的效果,而书法也是在各种偏倚中寻找“平衡”。
书法之道其实是符合中庸之道的。
书法的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文化的经典。但常有人说,中庸之道就是让人做烂好人,没有原则没有立场,其实并不是这样。
中庸之道,无非是“度”的把握。
一个人若是好的没有底线,所有事都任人主宰,那这个人是不被人看重的,轻的没有价值。
而一个人要是坏的奸诈阴险,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占上风,那这个人也是不招人待见的。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好分寸,也就是“度”的把握。心向善,但要有所底线,该捍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就要去捍卫,也不能一味的忍让。
就像人生不能完全理想主义,也不能完全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者不接地气,现实生活常常让他们疲惫不堪,而现实主义者太过物质,没有精神上的享受。
如果在理想和现实中搭一座桥,桥的左端是理想,右端是现实。
中庸之道,就是让你站在桥的中间,不是让你不能动,而是要时左时右的保持平衡。
看,这是不是像极了书法的章法?
书写时,不能够一味地向左倾斜,也不能一味地向右倾斜,而是要保持整体的平衡、和谐与统一。
以形造势,以势取形,没有取势倾向的形是无意义的。同样,没有偏倚,而是一味保持中立的中庸思想,也是无价值的。
书法的中庸之道,就在于此。
书法离不开中庸之道
书法的章法不只有“取势”,还有整合、开阖、远近、虚实、纵横、内外、小大等等,没有一种能离开中庸之道。
明代文学家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道《兰亭序》:“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王羲之的《兰亭序》“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简直把中庸之道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书法之道与中庸之道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精髓,任何文化思想到最后都是融汇贯通的。就像我从山的这一头上去,你从山的那一头上去,最终都会相遇。
人生之路,无非是掌握好火候,退进有度,书法章法之学,亦如此,时左时右,掌握平衡。
在书法中观人生,在人生中体会中庸之道,做人生的掌舵者,方能书写出曼妙、从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