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没落五宗罪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借改编经典误导观众

●豪华形式掩盖空虚内容

●奉行“小众文化”,走向自我封闭

●庸俗化表演大行其道

●背弃真正的艺术真实

  近日在浙江召开的“重建中国戏剧:地方戏曲如何与时代同步发展”研讨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李默然指出当前我国戏剧界存在的五类问题,引起与会专家共鸣。李默然在会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再次强调了这些问题。

  一是假借改编经典误导观众。许多作者放弃了戏剧的强项———反映现实生活,专走“改编经典”的捷径。这种改编往往脱离原著立意,甚至另起炉灶,更有作者以“人性化”的名义,吹起了一股“坏人身上找好,好人身上找坏”的创作风气,于是就出现了“杨子荣身上必须找到匪气”的现象。任何名著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大环境,以及故事和人物展开的具体时代背景,如果置这些于不顾,就是假借“改编”之名,行“自我展现”之实。

  二是豪华的形式掩盖空虚的内容。当前,有些戏剧工作者热衷于“做”大戏,舞台形式脱离内容,一味追求堆砌的舞美、缤纷的灯光,以及高成本的现代科技。戏剧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和舞台语言,过多地用形式上的“花样”吸引观众,势必会失去戏剧本体的魅力。

  三是“小众文化”观念使戏剧走向自我封闭。以话剧为例,多年来有多少剧团到农村演出?难道话剧的市场只在城市?当某些人热衷于开发“小剧场”戏剧时,为什么没人设法拓展更广阔的乡村演出空间?一时的观众失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眼光向上,自我封闭,脱离观众。

  四是以庸俗化的演出吸引观众。“通俗”和“庸俗”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在东北,流行着“二人转”要在零点以后看的说法,因为会有低级庸俗的东西。通俗文化来自民间,但通俗不等于媚俗,二者不可混淆。戏剧工作者应该通过创作实现雅俗共赏,而不是一味地媚俗、迎合某些不健康的审美趣味。

  五是背弃真正的艺术真实。对话剧《厕所》曾有如此共识:作者以独特的视觉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然而,舞台上的“规定情景”直接影响了这出戏的可信度。现实生活中,哪怕再现代化的厕所,人们也是来去匆匆,没见过有什么人会在厕所里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选择这样的“情景”展开戏剧,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真实,就是对观众最大的不尊重。

  李默然说,中国戏剧的命运掌握在广大戏剧工作者手中,只有努力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戏剧,才能赢得观众,使戏剧艺术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