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费伯雄分温凉阐释燥症探析

费伯雄是清代著名医家,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在多个方面对中医都有较大的贡献。本文就其论治燥症的经验和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
    燥邪是六淫之一为秋季所主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没有谈到燥邪致病特点,金代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病机认识,使《内经》六气病机臻于完善;明末清初医家喻昌著《医门法律·秋燥论》,首次指出《内经》中的“秋伤于湿”是“秋伤于燥”的错简,治法忌辛香行气、润剂治燥,创制了清燥救肺汤;清代医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创建了杏苏散、桑杏汤、增液汤等方,皆丰富了中医对燥症的认识。
    费伯雄赞成喻昌改《内经》“秋伤于湿”为“秋伤于燥”的做法,认为这是“独具只眼,大声喝破”,但对其“秋不遽燥,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令乃行焉,此则燥字义,乃作大凉解”的说法提出了异议  ,认为“秋日燥烈,言暴及干”,当属于阳邪,怎么能一味作凉解释?同时,他也不同意喻昌“秋不分不燥”的看法,认为不符合实际情况。他不赞成此前医家普遍持的燥症只发生在秋分以后的半个秋季的认识,还依据那些医家的观点驳斥他们,说如冬至以后才是伤寒,春分以后才是春温,夏至以后才是三气,那么,冬至以前、春分以前、夏至以前、秋分以前的四个四十五天感受的分别是哪一种病邪?所患的又是哪一种病?费氏认为,燥是干的意思,它是相对湿而言的,立秋以后,湿气已去而燥气已来,故燥症的产生应当发生在秋季。但是,初秋时天气尚热,故盛行燥热证;深秋时天气已凉,故盛行凉燥证。用燥贯穿整个秋季,兼以寒热而分为燥热证和凉燥证两种,这样考虑就比较周全了,“若专主一边,遗漏一边,恐非确论”。这种认识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简单、易学、易懂、易记。尤其他是对于凉燥的论述,补充了喻昌秋燥偏于温燥的不足。
    费氏辨治燥症的突出之处在于以脏腑所感受的燥热和燥凉进行了辨证,以脏腑为纲,以温凉为目,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他治燥症,分肺燥、心燥、肝燥、脾燥、肾燥、胃燥、小肠燥、大肠燥八种,均用自制方来治疗。其中肺燥分为两种情况:肺受燥热,发热咳嗽,甚则喘而失血,用清金保肺汤(天冬、麦冬、南沙参、北沙参、石斛、玉竹、贝母、茜根、杏仁、蒌皮、茯苓、蛤粉、梨、藕)治疗;肺受燥凉,咳而微喘,气郁不下,用润肺降气汤(沙参、蒌仁、桑皮、苏子、杏仁、旋覆花、橘红、郁金、合欢花、鲜姜皮)治疗。这完全是按照燥症先分温凉的思想来进行的,前方中一派使用寒凉药物,清热养阴润肺,体现了清、润的治法;后方用了沙参、蒌仁、桑皮、杏仁等寒凉药物养阴润肺,又用了苏子、旋覆花、橘红、鲜姜皮等温性药物来散寒理气,体现了温、润的治法。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均用柔润药物养阴润肺治燥,但又分别用了寒性药物清热泻火、温性药物散寒理气。
    在燥症施治上,费氏认为“生津、养血本润燥之正法”(《医方论》),外燥善用辛润之法,内燥善用甘润之法,他在《医醇媵义·秋燥》中自制的清金保肺汤、润肺降气汤、养心润燥汤、清燥解郁汤、涵木养荣汤、当归润燥汤、泽下汤、女贞汤、苁蓉汤、玉石清胃汤、滋阴润燥汤、清燥润肠汤等大多都是遵循此原则而创制的。其后附录的前人成方滋燥养荣汤、大补地黄丸、润肠丸、导滞通幽汤、清凉饮子、元戎四物汤、大补丸(即大补阴丸)、清燥救肺汤、琼玉膏、麦门冬汤、活血润燥生津汤、黄芪汤等充实了燥症的治疗方药。这些方子皆以滋阴生津、养血润燥为大法,热者寒之,配用清法;寒者温之,配用温法。《医醇媵义·秋燥》论述燥证共自制新方12首,囊括五脏六腑燥证之治。治燥证诸方,遣药除甘寒、甘润基本药物如沙参、天门冬、麦门冬、地黄、石斛、女贞子、当归、玄参等外  ,同时结合患病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予以用药,肺主气的宣降,故用杏仁、桑白皮、苏子、旋覆花、瓜蒌皮、瓜蒌仁等直接或间接调理肺气;心主血脉、藏神,故用丹参、当归等养血调血,人参、茯神等宁心安神;肝藏血、主疏泄,故用当归、白芍、熟地、枣仁等补肝血、养肝体,木瓜、橘饼等疏理肝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用人参、山药等益气,当归、白芍等养血;肾藏精,故用女贞子、牛膝、肉苁蓉、杜仲、菟丝子等来补益肾精;胃喜润,主降,故用麦冬、石斛、玉竹等来润燥养阴,用石膏等清降胃气,等等。此外,还用一些药物改善症状,如痰多加贝母、瓜蒌,溲溺涩痛用琥珀、灯心等,标本兼顾,思虑周密。
    同时,费氏认识到燥症表现并非如此单纯,往往兼夹它症,治疗手段也各不相同,他在《医方论》中通过评议前人的方剂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治燥见解,如提出了“以通为润”、“温散与清燥并用,使外邪清则正气醒,而血脉复”、燥湿(清燥汤中用苍术、白术、陈皮、黄柏等)等法;另外,主张“清金保肺必先甘凉养胃,以胃为肺之来源,脾为肺母也”,从五行生克及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角度制定治法。这些观点都丰富了燥症的治法。
    费氏关于燥症的论述纠正了前人论燥的误解和偏执,悉发秋燥之底蕴,确立了燥分温凉的两大法门,充实了燥症的治疗方法,至今仍为中医学教科书和中医临床辨治燥症所沿用。

(0)

相关推荐

  • 全民养肺刻不容缓!排毒、补肺、润燥别错过这4道汤!

    肺是人体的第一道防护线,非典伤害的是肺,新冠伤害的也是肺,而多数人忽略了养肺.肺乃娇脏,主一身之气,肺一旦出现问题有什么症状?在日常,我们能不能靠中医的食疗药膳来养肺呢? 药膳养肺4道汤 归精黑豆煲鸡 ...

  • 大家厨房 | 金秋十月一碗汤,养颜润燥又暖胃

    春温.夏热.秋燥.冬寒 一季一风景,恰逢其时 金秋十月,随着"换季式"降温的来临 夏末晚风带走了仅存的温度和湿润 深秋的季节里,秋风萧瑟,蝉噤叶落 气候也变得越来越干燥 金秋多&q ...

  • 燥气论 附治法(余国佩)

    古谓"秋伤于湿,冬发为咳"者,指初秋尚多暑湿,故仍以湿治也.秋分以后,天之乾金渐降至地,则燥金用事矣.燥降则湿潜,其时西风常至,霜飘叶落,地土渐坼,大地均成燥象.盖燥秉乾金肃杀之气 ...

  • 健康一身轻百草益寿《每周一方》——沙参润燥汤

    春季人体易"虚",其中常见的病症就是肺胃阴虚,阴虚说明肺胃中起濡养作用的阴津不足,表现为嘴起皮,干咳无痰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也有治疗方法,今天辽宁都市频道<健康一身轻& ...

  • 『名医经验』痹分寒热 法用温凉

    热痹并角膜溃疡案 王某,女,20岁,1982年9月29日初诊. 患者体质健壮,夏季贪凉,多次用冷水浴身而致两膝关节和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时疼甚,以右膝关节为重,局部肿胀发热,有时呈游走性疼痛,向下放射 ...

  • 『名医经验』逐层分消治痰湿肥胖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杨玲玲 王某,男,34岁,2010年11月17日初诊. 患者10年前始现肥胖,2年前发现血脂高,甘油三酯3.49mmol/L,先后服用水飞蓟实胶囊.脂必安至今,停药后血脂高多 ...

  • 『名医经验』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难症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孟济明教授曾提出:应加强基础研究:总结现有经验,推广有实效的治疗方法:吸取中医药研究成果,创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华风湿病学.而国医大师朱良春的"益肾蠲痹法"正是 ...

  • 『名医经验』通腑泻热治郁症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金亮 2003年9月一天,中午门诊,有姚姓妇人,49岁,在家人陪伴下求诊.诉其多日来,精神抑郁,焦虑不安,烦躁欲哭,彻夜不眠,多梦易醒.近2日,上述诸症加重,伴有食欲不振, ...

  • 『名医经验』李振华分型论治中风轻证(上)

    中风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振华根据历代医家不同见解,结合临床实践观察,积多年的临床研究认为,该病形成主要是内因为主,先由 ...

  • 『名医经验』李振华分型论治中风轻证(中)

    风痰上逆 症状:头昏头沉,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语言不利,痰涎较多,手足重滞,半身不遂.舌体不正,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滑.治以豁痰利湿,熄风通络.处方:自拟祛湿通络汤:白术9克,茯苓15克,橘红 ...

  • 『名医经验』李振华分型论治中风轻证(下)

    气虚血瘀 症状:头昏,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肢体麻木无力,倦怠乏力,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涩.治以益气活血,透窍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g ...

  • 『名医经验』治溃疡当重疏肝散瘀

    阮士怡是天津的著名老中医,临床建树颇丰.除善治心血管疾病外,他运用中药治疗消化道溃疡病,疗效显著.笔者现简要介绍一二. 现代医学认为,情志不遂.饮食失调等因素,可使胃黏膜分泌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和胃蛋白 ...

  • 『名医经验』桂枝加黄芪汤消晨汗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签兴 患者张某,女,35岁.于2013年7月9日初诊. 主诉:每日清晨睡醒后约三四分钟,便觉自身闷热,心中烦乱,随即遍身汗出,但汗出量不多,仅周身贴身衣物微湿而已,汗出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