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什么, 明白了什么是“气”, 就学会了一半的中医
“气”到底是什么
在中医学中有一种理论,那就是“气”,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元气、正气、邪气。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气”是最原始的物质,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并把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变化归于气之升降,正是在这一基本观的影响下,中医学运用气机升降理论,具体的描述了宇宙与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关系,并形成了对人体生命过程的独特认识。
古籍中的记载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经典,气机升降(气化)理论是其核心学术思想之一。在《黄帝内经》中,气的理论不仅有专门论述运气气化的“七篇大论”,而且也散见于其他各个篇章,因而对其气机升降理论学术思想的深入挖掘与梳理,对于发展升降学说,以及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分析
1.气机升降运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世界的物质基础,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即气化的过程),是自然界事物之间或者自身内部相互作用和转化的客观规律。“天无地之升,则不能降,地无天之降,则不能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由于阴阳之气的不断升降相召、相互感应,而有“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的变化。《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2.人体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要受自然界阴阳之气升降消长的影响,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天人相应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四时阴阳与昼夜阴阳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反映在脉象上就出现了转移《素问·脉要精微论》言“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3.气机升降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在气机的动态消长转化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升和降是两个阴阳对立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依赖。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气之上升至极使之转化为下降;气之下降至极转化为上升。正是由于气机升降出入的有序运动,万事万物才得以化生,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反之,升降出入运动紊乱失常或者停止,其神机与气立两个方面则会出现危险或者终止,神机是人体自身的气机变化,主要反映在气的升降运动,而气立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交换,反映在气的出入运动,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言“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气机的升降与出入运动是相互联系的,升降运动停止则气机出入运动必然孤危,出入废则升降运动必然受到威胁,诚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弧危”
4.《黄帝内经》确立人体气机升降理论的基本原理《黄帝内经》从气的升降运行道路、生理、病理及治则治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升降学说的学术思想,并为后世脏腑气机阴阳升降出入的特性认识奠定基础。
5.确立阴阳升降道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方盛衰论》云“阳从左,阴从右”,说明了阴右行,阳左行,而从阴阳的属性来讲,阳则左升,阴则右降。《素问·五营运大论》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进一步说明了脏腑位居高者,右行下降,位居下者,左行上升,如:肺脏位居上焦,其气机以肃降为顺,其下降的道路以右侧下行;肝位居下焦,气宜疏畅条达和升发,其道路以左侧为上升之路,即所谓“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左升右降”之理。
6.运用升降理论阐明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转化、代谢的生理过程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形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而《素问·经络别论》对于从气的升降运动、津液代谢过程当属升降理论经典的阐述,即“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再如《灵枢经·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这里的泌、蒸、化实际上蕴含着中焦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通过此作用将谷食中的“精微”上输于脉中,经过(心)肺之气进一步气化而转化为血液,这些升降运动形式存在于整个生命过程的始终,其正常的升清降浊是机体的气血津液正常代谢的基础,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7.运用升降理论阐述脏腑生理特点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其随脏腑功能不同而异。根据“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生理特点,主要体现五脏以“入”为主的内守基本特征;根据“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六腑以“出”为主的降泻的基本特征,而要保证五脏六腑的“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的特点,则需要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具体到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亦有侧重,如从人体整体气机运行来看,肺以降为主,其实肺亦主升;《素问·五脏别论篇》云“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可见胃肠皆有出、入、降。《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言脏腑生理上升降出入之特性。不仅如此脏腑之间亦存在着升降运动,如“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则说明是指肝的升发和肺的肃降之性。
8.运用升降理论阐明疾病的病理变化人体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六淫、七情、饮食以及“生病起于过用”等因素导致机体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意为提出气的升降失常在疾病发生的基本作用,可以归纳为三类:在外感六淫方面,《素问·举痛论》云“寒则气收,炅则气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这是因为六气升降失常,作用于人体致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在情志内伤方面,《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因而可以看出,气的升降运动与情志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文高度概括了情志过用引起的症状;在脏腑病机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示从容论》云“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病机十九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亦可看出升降失常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9.运用升降理论制定治则治法《黄帝内经》中具有丰富的关于治疗升降失常所致病证的治则与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气虚宜掣引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惊者平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下之”,《素问·离合真邪论》曰“以上调下,以左调右”,《素问·气交变大论》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灵枢经脉》云“陷下则灸之”等有关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病证的治法。《黄帝内经》运用升降理论制定治法旨在昭示后学,历代医家概括了涌吐法、攻下法、消导法、补气升提法及灸法中的升阳举陷以及后世的宣降肺气法,平肝潜阳法,辛开苦降法,交通心肾法,益气举陷法等即可谓在《黄帝内经》升降理论及治法上的提出和运用。
10.运用升降理论解释药物升降浮沉属性药物有升降浮沉四气五味,反映了药物作用的趋向性。《黄帝内经》为后世医家说明了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及在治疗中的药物的趋向性。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味出下窍(沉降),阳气出上窍(属升浮),味厚者为阴,薄者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所以说气在中医学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学会了气,就等于学会半个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