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與顆粒的戰爭 @ 半條命的胡說八道 :: 痞客邦 ::
本篇文章係自己個人心得,係自以為是的主觀意見。
內容胡說八道,道聽途說者多,若得高人指正,歡迎批評指教。
ps.本文所指顆粒打法泛指短、中、長顆粒膠皮。
一、起...疑:
開始接觸顆粒拍是在國小的時候,
聽說世界冠軍(江嘉良)打短顆粒球拍。
一些家境富裕的同學便改打短顆粒,
當時市售最好的球拍組合:閃光一號+SRIVER,要價一千元。
而短顆粒球拍組合:閃光五號+IMPARTIAL,要價一千五百元。
以民國六十幾年家裡的經濟狀況,只能打打20塊錢的鐵人牌球拍。
閃光一號+SRIVER售價已是天價,
所以閃光五號+IMPARTIAL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滿心以為只要手持顆粒拍就能打好球,所以在後來玩球拍的歷史中,
閃光五號(日中號SP)共計買了4把。
而被我奉為偶像的江嘉良、陳龍燦、劉國樑、王濤等人所使用的球拍,
也都想盡辦法弄到一把。
後來所有中直球拍除了YE以外,也幾乎全是為了打好短顆而買。
不論是在顆粒球拍稱霸世界的那個年代或現在,
台灣球壇的霸主始終是平面膠皮的天下。
顆粒膠皮不論是長顆或短顆的使用者,老是被當成怪胎。
打輸顆粒膠皮,對手會覺得打顆粒是耍賤招,
打贏顆粒膠皮,對手會覺得有消滅敗類的成就感。
所以,一些較敏感的球友,一碰到顆粒拍的使用者,便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顆粒膠皮真的有較多優勢嗎?
相對於平面膠皮短顆球速二速較慢,摩擦力小,旋轉少,弧度小。
因此在打法上不若平面膠皮多采多姿。
大球時代以快打慢的策略行不通,常被弧圈球以轉制快。
在武器上佔不到好處,反而處處受制(ITTF球具限制)
顆粒打法球員多須在戰術及觀念上作突破。
但如能在戰術及觀念上作突破者,打平面膠皮不就更强了嗎?
那打顆粒幹嘛?
學打顆粒拍的道路艱難,好球具取得已是不易,
能給予正確指導的前輩教練亦少。
東拼西湊的資訊,只能瞎子摸象。
加上現今桌壇顆粒拍打法凋零,屈指數來僅剩高軍、何志文和王增羿三人。
網路上討論區和影片也只有少數文章和比賽實況可資借鏡。
其中又不乏一些只玩票性打過顆粒膠皮的球友的胡亂猜測。
球館裡短顆球友又互不交流。(都推說短顆互打會退步)
絕望之餘加上輸球,曾經一度讓我中斷短顆打法十年之久。
二、承...問:
打顆粒幹嘛?好問題。
抗旋?防弧?速攻?這是一般對顆粒打法的基本認識。
都對,但都不是問題的核心。
旋轉與速度一直是桌球發展的兩難條件,
各種打法無不圍繞這兩者打轉。
使用平面膠皮容易製造旋轉,來球路徑呈弧線狀,俗稱弧圈球。
對手須花腦筋在如何回球不因旋轉而漏失或吃旋轉而出界。
選手不論擊球或回球須有較多動作在製造摩擦上。
反觀短顆選手只要注意旋轉方向調整擊球角度正確撞擊即可。
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扣殺或正手快攻。
較少的摩擦動作及較小的引拍動作成為打法特色。
也讓短顆打法爭取到更多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