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是热爱学习的,他们只是讨厌被教育

抽象思维能力是人类极为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人类理性之源。

我们可以从纷杂的万事万物中高度抽象出一个又一个的概念,而概念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

我们可以对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并且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出一个又一个预期结论,其中最基本和固定的,我们可能会定义为某一个定理,或者公式。

我们可以分析、综合、概括,我们不断发展的思维能力构建了整个人类文明,不同于地球上其他生物,人类不仅有感知,居然还有认知和高阶认知,甚至可以用理性推理“预知”未来。

这是一个神奇的魔术,似乎正如《圣经》中偷食了禁果的亚当夏娃,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人类开启了自我意识之门,从此“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回到现实中来,我今天想反过来从学习的角度,来谈一谈抽象思维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也许走得太远,都需要回过头来思考一下,所谓不忘初心。

简单来说吧,现在一说起学习,大家都会有一种头大的感觉,对学习的感觉甚至是痛苦、枯燥,需要意志力去坚持……

可是,学习明明就应该是一种本能啊!它应该是主动的,激动人心的,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事情。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对学习有这么大的误解呢?

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找不到相关性!

对于学习我一直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从真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知识世界,真的应该提倡只是抽象地去“理解”吗?

为了快节奏地“获取”知识,我们的学校教育秉持着人类优良而高效的理性原则,制定最佳的知识传授和考核标准,铺设了一条美好的教育之路,让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直通一个非常高的理论水平。

然而,如此用心良苦的设计,却基本上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为什么?

是不是少了一些什么?

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所谓的就业难题(大多数企业是急需人才的),也许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太过于注重理论,而完全忽略了身处的这个现实世界。

我们教育最大的缺失大约也在于此。

永远从理论到理论,不仅造成了学习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会让人要么“变态”,要么“变坏”。所谓变态就是,成为了理论的仆人,成为了满脑子充斥着理论的书呆子,成为了行走的教材包。所谓变坏不是指变成坏人,而是变成了知识的反对者,投机者,变成了“坏学生”,进入社会后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底蕴而变得俗气而无知。

真正的知识于这两种人而言,其实都是不相关的,都是陌生的。

看到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不禁畅想,是不是有一种可能,科技带给我们的,是可以让我们的学习与真实世界回归紧密联系呢?

简单来说,比如植物学,或者考古学,科技是不是可以创造出这样的一种条件,让我们可以更方便地,用VR技术“置身于”森林和远古时期,真正感知和获取知识呢?

或者历史学,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学:假想自己融入某一个历史时代,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处于同样的环境,自己会怎么做,如何选择,能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不是,背诵年份和事件。

1
非正式学习——Education through practice.

学习是我们的本能,可,被教育不是。

人们天生可以持续地用各种方式来学习,我们可以在每天的工作任务当中学习,也可以在休闲时光学习。当我们观察、倾听、阅读、讲话、犯错甚至仅仅是跟其他人交谈时,学习都有可能发生。

非正式学习也许起源于我们天生的学习动机,而且一般都是无意识地偶然地发生。

这是我们生活中很自然的部分,也是学习最古老的形式——想想我们的幼儿时期,无需任何规划,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这是人们掌握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方式。

其实,大多数人是热爱学习的,他们只是讨厌被教育。

教育是被动的,而学习则是一种个人选择。

我们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有:

工作中学到的技能,比如项目管理和电脑技术

旅行中习得的语言和文化沟通技能

艺术、文化、体育等领域获得的资格证书

非正式学习是基于交谈的。开放式的对话能促进创新,人们喜欢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交谈并产生知识、思考和想法的激荡。

很显然,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大大促进了非正式学习,他们消除了边界,人们在网络中通过论坛、微博等形式组织和交谈,这已经变成了最自然的学习形式。

2
面向相关性的学习——Why are we doing this?

理解我们的行为目标是执行并实现它的关键要素。

就像童话故事中,当灰姑娘被惩罚时,她被要求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把扁豆和豌豆分开——这是一种惩罚手段!

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却正如灰姑娘分豆子的故事一样, 学生们被要求做无数的数学题,阅读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无止境地做很多的学习任务——就是不知道为什么。

他们没有机会去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或者说未来怎样才能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帮助他们看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应用非常地重要:只有理解了这个为什么和怎么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目标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出来。

这样他们才能够知道,目标和行动之间的关联。

面向相关性的学习强化了自然的学习过程。

在我们自然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当学习者找到新知识在自己个体知识和经验中的参考点,并且将新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甚至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的时候,才可以说是真正“学习”到了这个新的知识。

人类的认知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人们用已知来理解和获取新的知识,并将其纳入某一个体系当中。当一个知识和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等组合在一起之后,就形成了这个个体独特的关于这个知识的解读。

如果明白了这个面向相关性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或者说学习就可以有意识地聚焦于找到知识或者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且更多地用学习者熟悉的例子来进行对比和举例。

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的学习就可以在相关的场景中展开,比如在森林里学习生物学,在博物馆学习历史学,在天文馆学习天文学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学习到的东西将不再只是刻板而枯燥的“知识”,而是生动而深刻的真正的知识和感受,它们将不再是考试时暂时停留在我们工作记忆中,考完就全部交还给老师的ABC,而是我们真实的难以磨灭的生活体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