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风云丨吴、越、楚三国的百年恩怨_

  一、三大蛮夷

首先我要更正两个问题:

1、吴、越、楚三国之间,恩怨可不止百年这么短暂,而是持续了数百年;

2、说蛮夷呢,吴国和周朝的始祖是亲戚,所以说呢,如果从血统角度来说,周朝是华夏,那吴国也不能说是蛮夷,当然按照文化来说,吴国确实是蛮夷之邦。

之所以我说吴国、楚国、越国是三个蛮夷国家,依据在于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虽然礼崩乐坏、王纲堕落,但是,中原各诸侯国,嘴巴上还是承认周天子是自己的老大的(当然这老大和孔子一样,都可以用丧家之犬来形容。)

而周天子的称号是王,因此诸侯没哪个叫王的——这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区别。

因为到了战国时代,诸侯们已经连称呼上的尊重都没了:诸侯们相继称王,看不出称号和周天子有啥区别,甚至秦王和齐王还一度打算称帝,打算把周天子踩在脚下。

而在春秋时代,吴国、越国和楚国,君主的称号都是王。

楚国称王的时候,楚武王直接说了:我是蛮夷,和你周朝体系没啥关系,所以,你周天子称王,我也称王,老子不服你管;

而吴国和越国虽然没说为啥称王,但理由想必也和楚国差不多。

  二、地缘导致的恩怨

在成语里面,有这么两个截然相反的比喻:秦晋、吴越。

秦晋,指的是秦晋之好,因为春秋时代,秦国的国君夫人,大多出自晋国公室,而晋国的国君夫人,也多半来自秦国公室。

以秦穆公时代为例:秦穆公把多个女儿嫁给了晋国的晋文公,而秦穆公的妻子,则是晋文公的姐姐(嗯,是差辈了)。

在古代汉语里,有这么一种修辞:秦晋变吴越,秦晋原意是指儿女亲家,引申意义表示关系很好,而吴越呢?则代表血海深仇。

秦晋变吴越,秦晋之好变势同吴越,可以理解成反目成仇。

事实上,吴国、越国和楚国之间的恩怨,可以用一个乱字儿来形容。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都是地缘因素惹的祸:吴国、越国和楚国,都在长江流域附近,三个国家,任何一个扩张,首先打击的对象,就是其余两个。

  三、从春秋——汉初的五百年恩怨

  1、伍子胥挖了楚国的祖坟

楚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

楚国楚平王在位时期,楚平王听信小人谗言,诛杀了楚国太子熊建。

楚平王和熊建是父子关系,而楚平王杀死熊建的导火索,是因为楚平王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于是呢,在小人挑唆之下,把熊建给杀了。

而熊建的支持者,也是楚平王诛杀的对象——这里面就有一个叫伍奢的人。

伍奢被杀以后,他儿子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多年以后,带着吴军攻入了楚国的国都。

而此时楚平王早已经去世很久了,伍子胥为了报复楚平王,专门让人刨了楚平王的坟,然后鞭尸。

这时候楚国距离灭亡,只有一步之遥,后来还是因为楚国大臣申包胥去秦国,痛哭了几天几夜,最后秦哀公受到感动,于是出兵干涉吴国的灭楚行动,楚国才避免亡国之祸。

成语“秦庭痛哭”,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

虽然挖楚国祖坟这事儿不是吴国人干的,但这事儿和吴国少不了关系,从这不难看出吴国和楚国之间仇恨多深。

  2、勾践灭吴

再说吴越之间。

吴国挖了楚国祖坟以后,还一度灭亡越国,并且俘虏了越王勾践。

当然,吴国付出的代价也大:吴王阖闾就是死在征伐越国的战场上。

春秋五霸的后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是后五霸里面,唯一一位因为战争丧生的霸主。

越国人杀死了吴王阖闾,而继承王位的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送的美女西施和郑旦所迷惑,最终乱了心智。

而越王勾践在取得吴王夫差信任以后,暗地里振兴越国国力,并一举灭亡吴国。

吴、越、楚三国里面,吴国成为第一个出局的。

3、楚国的压迫

司马迁的《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里面,关于后期的越国记录很少,其实也提过:

大约在战国时代,末代越王无疆在攻打齐国的途中,遭遇楚国埋伏,最终殒命沙场。

而之后的越国,世系就乱套了:因为越王无疆死了以后,越国分崩离析,完整的越国不复存在了。

而之后楚国对越人的征服和压迫,一直没有停息。

直到秦王嬴政的大军攻入楚国本土,楚国自顾不暇,楚人才暂停了对越人的征服。

 4、秦末的越人

秦帝国的建立到灭亡,宛如昙花一现。

帝国崩溃以后,楚汉相争开始,作为割据一方的越人,没有权衡,就选择支持刘邦。

因为在天下反秦,项羽分封各路诸侯的时候,有意的漏掉了越人,这让越人很不高兴:不过也在意料之中,毕竟越国和楚国是世仇。

楚人恨秦人,而越人则恨楚人。

因此,越人在秦末楚汉相争中,选择了支持汉王刘邦。

四、恩怨终结者

随着汉帝国确立了对华夏的统治,虽然汉高祖刘邦在之后,新封了楚王、吴王、越王(闽越),但新生的吴国、楚国和越国,已经不同于先秦时代的吴、楚、越三国了。

自此,吴、楚、越的百年恩怨,才算终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