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心理学的应对方法就是“示弱技术”

我们生活在特定时空中,也就必然具有时间与空间局限性,比如讨论重大历史事件,会忽视当时特定时代环境差异,空间局限更不用说,不同角度带来的盲人摸象比比皆是。

而这一切都呈现为我们的意识。故此,津巴多教授认为,意识不是心理状态,而是心理活动过程,意识创造出心理表征和想法。

更加直白说,世界是我们意识主观创造出来的!在这个意识创造世界的过程与结果中,就不可避免出现“愚痴”现象。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智能由分析智能、创造智能、实践智能组成,相对而言愚痴现象更多出现在“实践智能”中,或者说是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内省智能”与“人际智能”里面。

上面这些智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即情绪智能,也被称为“街头智慧”。

毕竟,知识技能学习有课程体系讲解,而与人打交道的社会交往是察言观色会意,是自我体验的过程,是需要暗自揣摩学习的,更多需要无师自通,出现局限或者愚痴也就难免。

举例说明。

一个人会愚痴到什么程度呢?遇到刚上班的人,不解同事称呼公司主管家属为嫂子,他们真的是亲戚嘛。还有曾经在春节期间,遇到朋友的熟人,那人走路一拐一拐的,张口问人家“腿咋了啊”。

如果说上面事情经过提醒能清楚,还有常见的不自知现象,那就“口头禅”。如果对自己平时说话进行录音,回听后会有很多“震惊”发现,如发现自以为顺畅的表达出现许多啰嗦、重复、口头语,包括“嗯”“啊”“这个”“那个”等。

禅宗告诉我们,禅有各种表现形式,最要不得的就是口头禅,顾名思义是只说不做无觉察,而不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还有就是人际交流中“言像意”的觉察,即察言观色会意的觉察。人家说的话是“言”,传递的是“像”,表达的是“意”, “意”才是最重要的。比如人家都生气了,自己还不自觉,没有觉察,最后出现冲突。

老百姓那句话,咋说来,“听话不听音,到老愚叼根”,话糙理不糙。

其实,可以就我们自己想说的“意图”事例来体会。比如有人来串门,到了吃饭时候要做饭了,我们会说“在我们家一块吃呗?”说的这句话是言,要做饭吃饭是像,不聊天得做饭了你快走吧这是意。

可是,正如开头所说,我们人人都有时空局限性,这无法难以避免,又因为实践智能不能进行知识传授,主要依靠自己“实践”“体悟”“反思”,因此“愚痴”也就不可避免。

为此,佛学告诉我们,人性烦恼根源是“贪嗔痴”,对策则是“戒定慧”,要达到目的则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

这里说的愚痴对策就是智慧,智慧是什么?就是觉察自我局限性,接受自我愚痴,具有自知之明,因此用心理学的方法归纳,就是“示弱技术”。

附录:许又新教授关于自知之明的解读——

“自知之明是有关自我的知识的增长”,具体表现为:

1. 知道自己在生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长处以及短处。

2. 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处理困难的方式及其得失。

3. 知道自己所压抑的是些什么情欲。

4. 知道自己行为的动机,从行为的方式和后果能看出隐蔽的动机。

5. 知道目前的情感和心情(尤其是不愉快的)跟已经过去了的事件(以及当时应付的得失)之间的联系。

6. 能在别人的言语行动中看到自己的反映,或者,能把自我客观化,即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

7. 能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过去,没有无益的后悔和内疚,也能做到“好汉不谈当年勇”。

个人试着可归纳为:体验自我(情欲、动机)、观察自我(镜我、防御机制、移情模式)、分析自我(优缺点、接受过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