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我最常用的十二特效穴(下)
十四经各家经常应用穴位不过数十。也有仅以十数穴交互配用,以之治疗全身病痛者,如马丹阳之天星十二穴。我个人平日临床平均取穴平均每次仅二、三穴,有时往往只用单穴一针即治。总计应用穴位连董氏奇穴在内亦不到三十。最重要的是这些穴道的应用,都合乎经络与辨证论治的法则。个人最常用的约为十二个,这些称为「特级穴道」,其它穴常用者为「一级穴道」,再其次为「二级穴道」。倘能灵活运用特级穴道,面对一般临床即很余裕,若再配合常用之董氏奇穴,则疗效更高。
治疗原则对于痛症,除少数例外,均采健侧为主〈例外者特别注明〉,若两侧均痛或头面躯干中央疼痛,则双侧均取。若内脏病症,亦以双侧皆取为原则,针法以动气针法为主。
〈注:|表示患侧,∠表使健即对侧,‖表示双侧。↓表示点刺出血,ㄣ表示灸〉。
(一)公孙〈足太阴脾经络穴,奇经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
主治:
总治前身各病。补脾兼补肾要穴。能平冲降逆。1.前头痛。2.眉骨鼻骨酸痛。3.脾胃胸腹各种病(急性胃痛、胃下垂甚效)。4.高血压|。5.手麻‖。6.肠梗阻。7.痛经。8.呕吐。9.呃逆。10.奔豚气。
(二)涌泉〈足少阴肾经井木穴〉
足掌心陷中,足底前三分之一处。
主治:
本穴能补水润木,肝肾并调,去风去寒及开窍。1.急救要穴(厥逆要穴)。2.半身不遂,腿屈不灵。3.不语症。4.鼻衄。5.血尿。6.紫癜。7.通乳。8.尿潴留。9.婴儿不啼。10.抽筋、震颤。11.脑外伤后遗症。12.昏睡不醒。13.头顶痛。14.黄疸。15.疝气。16.消渴。17.蛋白尿。18.癫瘸。19.中风闭症。20.狂症。21.奔豚。22.癔病。23.不射精症。24.顽固性呃逆。25.呕吐。26.降血压。
董氏奇穴七十二绝针,扫码免费学!
(三)梁丘〈足阳明胃经之郄穴〉
在膝上二寸,阴市下一寸两筋间。
主治:
A.阳明经多气多血,郄穴亦多气多血,本穴调理气血作用极强。B.郄穴能止血止痛,尤善治急痛。本穴治疗腹部之急痛尤为有效。1.胃痛、胃溃疡、胃出血及各种肠胃病均甚效。2.腹痛‖。3.乳痛。4.缺盆痛∠。5.伤科新病。6.腹泻。7.恶心呕吐。8.腹痛。9.胆石痛。
(四)合谷〈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
拇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
主治:
A.大肠与肺表里,肝经与大肠通,又阳明多气多血,本穴对呼吸、消化、循环皆有调整作用。
B.四总穴歌诀「口面合谷收」。本穴常用于治五官病,本穴常与太冲配用,称之开四关,有镇静、镇痉、镇痛作用。
1.齿痛(配足三里,治上下齿痛)∠。2.鼻炎∠。3.颜面神经麻痹∠。4.肘痛|。5.感冒。6.止喘(配内关)。7.疔痈(配曲池)‖。8.面目各病(配曲池)。9.急性扁桃腺炎、针合谷、配少商。10.呃逆。11.肠痉挛。12.肩周炎|。13.大腿痛∠。14.髋关节痛∠。15.足根痛∠。16.配太冲称为开四关,为镇定要穴。治中风、小舞蹈病、口噤、脏躁、奔豚、失眠、血管性头痛、癔症性失语。
(五)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之合穴〉
在膝下内辅骨下陷中。
主治:
A.本穴为脾(土)经合(水)穴,能脾肾双补,为治水要穴(水肿及小便不
利)。
B.「合治府病」,本穴调理脾胃作用甚好。
C.「合治逆气而泄」,本穴为治满要穴,及治慢性腹泻要穴。
D.「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本穴对肩周炎及慢性头面病疗效亦好。1.前头痛、眉棱骨痛、鼻骨痛。2.肩周炎。3.急慢性腹泻(配曲池)。4.糖尿病(配三阴交)。5.肾脏病变、肾性水肿、蛋白尿(配复溜)。6.胃酸过多、反胃(配肾关)。7.小便不通(配足三里)。
(六)陷谷〈足阳明胃经之俞穴〉
在次趾外,本节后,去内庭一寸。
主治:
A.本穴为胃(土)经俞(木)穴,能调理肝脾治肝脾(木土)不和之病。B.「俞主体重节痛」,治本经所过之沉重及疼痛有效。C.荥「俞」外经,本穴治阳明经之各种疼痛皆效。1.偏头痛∠(太阳穴之偏头痛)特效。
2.腹泻(尤其是痛泻)甚效。3.腹胀。4.胸肋满。5.鼻塞。6.面部浮肿。7.上眼皮下垂(无力)。8.痛经。9.腹股沟疼痛。
(七)阳陵泉〈足少阳胆经之合穴〉
在膝下一寸外尖骨前之凹陷处。
主治:
A.本穴为胆经合穴,治胆腑之病极效,亦治肝病。B.本穴为「筋之会」,对运动系统疾病疗效甚好。
C.本穴为少阳木经之土穴,能调理肝(木)脾(土)不和,及肝木侮土之病。D.木主筋,土主肉,木主风,土主湿,筋肉及风湿并治,又少阳主骨所生病
(《灵枢.经脉》),因此筋骨肉皆治,为治运动系统重要穴位。
E.「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灵枢.九针十二原》),又善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五十肩等。
主治:
1.内脏出血‖。2.阳陵泉为筋之会,对各关节屈伸不利有良效。3.上肢痛。4.偏头痛。5.三叉神经痛∠。6.手腕痛。7.胁痛(有特效)‖。8.胃溃疡要穴。9.胆囊病变要穴。10.颜面神经麻痹。11.耳鸣。12.口苔。13.痹症。14.半身不遂。15.膝痛∠。16.带状庖疹〈点刺〉
(八)鱼际〈手太阴肺经之荥穴〉
在大指本节后内侧赤白肉际散纹中。
主治:
A.本穴为肺经(火)穴,能调肺阴到市阳,肺炎、肺寒、喘咳皆有效。B.本穴为荥穴,荥俞主外径,感冒及喉痛皆有效。
C.奇穴之「土水穴」即此穴,本穴非只治肺,脾肾亦治,理气及健脾作用亦甚强。
1.定喘第一针。2.大便不正常∠。3.胃痛。4.喉痛∠(配液门有特效)。5.手掌痛∠。6.腱鞘炎。7.气管炎。8.肺炎。9.急性扁桃腺炎。10.自汗‖。11.上肢及肩痛。l2.咳引尻痛。13.岔气肋腰痛。
(九)中渚〈手少阳三焦经之俞穴〉
在无名指与小指之本节后间陷中。
主治:
A.本穴为三焦经俞穴,「俞主体重节痛」「荥俞主外经」对于三焦经之疼痛甚
效。
B.手少阳与足少阳同名经同气相求相通,亦能治足少阳经之疼痛。C.三焦与肾脏腑别通,本穴亦能治肾病。D.本穴五行属木,亦能舒郁理气。
1.急性腰痛。2.起坐性腰痛∠。3.手臂痛。4.肩关节炎。5.落枕。6.急性扁桃腺炎。7.耳鸣。8.舌颤。9.耳中痛。10.头痛。11.背痛。12.脊间心后痛。13.腰臀痛。14.中风后手握难开。15.类风湿关节炎。16.胸闷胃痛。
(十)复溜〈足少阴肾经之经穴〉
太溪上二寸。
主治:
A.复溜为肾经之经(金)穴,经主喘咳寒热,金与肺与皮毛相应。故本穴善治无汗,自汗及盗汗。
B.本穴为肺之母(金)穴,能补肾温阳利水,又能滋补肾阴,治疗口干,遗精,失眠,眼病等。
C.本穴理气补肾善治急性慢腰痛,足根痛,骨刺。1.闪腰疼痛。2.慢性腰痛。3.手麻。4.眼科各病之要穴。5.利水治水肿及寒饮。6.骨刺必取。7.无汗多汗,自汗,盗涅(配合谷、后溪)。8.急救回阳。9.口干。10.肾亏各病皆可治疗。
(十一)外关〈手三阳三焦经络穴〉
阳池上二寸,桡尺两骨间。
主治:
A.外关穴为三焦经络穴,沟通三焦与心包,能理气活血止痛。
B.手足少阳同名经桐通,也能治足少阳经之病痛,对于偏头痛,落枕、耳鸣、
腮线炎等有效。
C.脏腑别痛三焦与肾通,本穴也有理气活血补肾作用。
D.本穴为奇经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阳维病苦寒热,本穴有和解少阳,除热散风清利头目五官的作用。本穴能袪风湿通经络止疼痛,能治多种关节痛,尤善治上肢痛。
1.外感头痛。2.偏头痛。3.耳鸣。4.颞颔关节痛|。5.落枕。6.颈肌风湿痛。7.肩周炎。8.背痛。9.急性腰扭伤。10.环腰痛。11.腰冷。12.胸胁挫伤。13.膝痛。14.小腿痛。15.踝扭伤。16.少阳经坐骨神经痛。17.中指麻木。18.网球肘。19.中指麻木。20.五指疼痛。21.腹痛。22.下胎衣。23.配临泣或风市总治少阳经之疼痛。
(十二)悬钟〈又名绝骨,足少阳胆经穴,为髓之会〉
在外踝上三寸。
主治:
A.悬钟为髓会,可益髓生血治贫血及白血球不足。
B.本穴能舒筋活络,壮骨益髓,穴属少阳,能治项强,落枕,胁胀痛,半身不遂。
C.能益髓健脑治头痛,脑瘤,脑炎。
D.《甲乙经》说悬钟为三阳之大络,如此则三阳病皆治,尤善治少阳阳明两经合病,及治风痰之病,如颜面神经麻痹,乳发炎,乳肿痛,脾肿大,脾硬化等。
1.落枕(项强)。2.髋骨痛。3.小儿麻痹。4.半身不遂下肢不利。5.头痛。6.脑炎。7.脑瘤。8.急性腰扭伤。9.脚踝扭伤。10.协胀痛。11.贫血。12.白血球不足。13.脾肿大。14.脾硬化。15.扁桃线炎。16.甲状腺肿大。17.乳痛。18.乳发炎。19.乳腺小叶增生